叙叙吧小说 > 女生频道 > 大明之少年天子 > 第14章 蒙古十万骑兵压境,李如松率并州狼骑来投。(求收藏)

第14章 蒙古十万骑兵压境,李如松率并州狼骑来投。(求收藏)(1 / 1)

乾清宫内。

朱翊钧坐在榻上,查着系统。

宿主朱翊钧。

年纪岁。

国家大明。

国都北京。

国力万。

国库万两白银。

预备兵马万。辽东李成梁统帅万兵马镇守辽东,大同麻贵统帅万兵马镇守大同,蓟州总兵戚继光统帅万兵马,两广总督殷正茂统帅万兵马,镇守南方。

大明疆土万平方公里。

朱翊钧翻他可以探查的周边国家的状态。

蒙古国力万,预备兵马万。

女真部落国力万,预备兵马万。

朝鲜国力万,预备兵马万。

倭国国力万,预备兵马万。

朱翊钧查国力的时候,心中暗道大明帝国的国力很强,同周边的国家相比,首屈一指,唯一的短板就是商业

若是能够将商业水平提升上来,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朱翊钧想到这里,翻开人才一栏。

已入仕人才

首辅高拱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次辅张居正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工部侍郎海瑞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东厂冯保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大同总兵麻贵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总兵戚继光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辽东总兵李成梁,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两广总督殷正茂政治,才智,武力,统率。

名医李时珍政治,才智,武力,统率,医术。

朱翊钧的眼睛突然亮了

李时珍

原来李时珍竟然也入仕了,虽然他的政治、武力和统率都非常低,但是他却有其他人不具备的医术

文官和武将的属性泾渭分明,高拱和张居正的政治和才智属性都非常高,可是武力和统率却低的吓人,尤其是高拱,个位数的武力连个兵都打不过

海瑞的武力值比高拱还低了一点,点的武力,真是低得惊人,不过,他们的政治和才智属性却颇为惊人。

文官治国,武官开疆扩土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

正在朱翊钧查人才栏的时候,赫然发现人才栏的最下面有搜寻名将选项。

随机搜寻名将名臣,花费一百万两白银,使其成长之巅峰状态,率领最强兵团来援。

正在朱翊钧琢磨系统的时候,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

红色军情警报

红色军情警报

蒙古部落蠢蠢欲动,科尔沁十部十二万铁骑集结。

朱翊钧大惊失色

十二万铁骑

这是怎么回事

正在这个时候,乾清宫外响起了脚步声,冯保从外面跑了进来。

“皇上,高阁老奏折”

“呈上来”

朱翊钧关闭了系统,冯保将高拱的奏折递交了上来,朱翊钧打开奏章之后,神情大变。

大同府秋收在即,高拱希望朝廷给大同总督麻贵调集万两白银,预防科尔沁部打秋风。

“准”

朱翊钧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准奏。

“是”

冯保不敢耽搁,拟圣旨之后,重返内阁,内阁快速运转起来,兵部侍郎亲自携带圣旨前往大同府,在大同府各地的钱庄内,调度银两。

大明帝国的钱庄体系已经完善,只需要携带银票,便可以调动各地钱庄的银钱。

冯保离开之后,冷汗不断的从朱翊钧的额头上冒出。

他查着各地的屯兵状态之后,心中惴惴不安。

大同府统帅兵马万人,辽东统帅万。

上去人数很多,但是这些兵马都是分布驻扎防守,而蒙古铁骑集结迅速凶猛,若是集合十二万大军对某一重镇发起攻击,恐怕难以抵挡。

现在内阁给大同府调遣银两,怕是大同府有难了

朱翊钧熟悉历史,他自然知道大同府的重要性,若是大同府失守,北京将陷入铁骑之下,稍有差池,便是灭国。

朱翊钧查着众多将领,虽然李成梁、戚继光等名将众多,但是这些名将都各司其职,辽东不可失,戚继光驻守的地区为蓟州、永平、昌平、密云

这更是京师重地,若大同府失守,这里将是第二道险关。

可用的将领还是少

朱翊钧想到这里,向了系统的名将搜寻,开始进行细致的查。

名将搜寻可获得其麾下兵马追随

名臣搜岁可获得其家族效忠

请选择名臣名将。

名将

请选择名将擅长山地擅长、水面擅长、城防擅长、奇袭擅长、骑兵擅长

骑兵擅长

请选择武力值武将统率值武将。

武力值武将

朱翊钧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他现在必须迅速做出抉择,他需要一个武力值巅峰的武将

现在内阁已经获得消息,那代表一场大战迫在眉睫,而且是十万兵马的大军团作战,若是没有能杀善战的武力值武将坐镇,朱翊钧难以心安。

统率值武将是儒将,更适合做元帅,武力值武将是冲锋陷阵。

叮咚,选择完毕武力值武将、骑兵擅长

名将正在生成

叮咚,名将已经出仕。

叮咚,飞将李如松率领三万并州狼骑驻扎徐州。

叮咚,巅峰期李如松,少年勇武,父亲为辽东总兵李成梁。

朱翊钧眼睛瞬间亮了

现在的李如松是二十三岁,朱翊钧使用了搜寻名将之后,李如松的状态飙升到了巅峰时期。

李如松功绩赫赫,援朝战争中,击败了丰臣秀吉,名垂青史。

这绝对是李如松最强盛的时期。

除了李如松以外,还有三万并州狼骑。

朱翊钧召唤了李如松集团军后,蒙古科尔沁部率十二万铁骑南下,大同府严阵以待,总兵麻贵已经下令打造了一副棺椁。

誓与大同府同存在,大同府士气大振,十万军民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