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时候,蜀军的主攻目标转移到了东门。
战况依在是激烈无比,不过刘胤只是动用了床弩、投石机和弓弩手,对长安城实施远程攻击,并没有出动攻城部队。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昨天的攻城作战,刘胤纯粹是要试探一下魏军的防御力道,事实证明,司马望在长安城的防御体系上,还是下足了血本,如果仅仅是依靠强攻硬取的话,想要打下长安,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算是把蜀军的老本赔光,都不一定能攻得下来。
攻城作战,在冷兵器的时代,无疑是最艰难的战斗,一座城池的争夺,往往要经历数月甚至是数年之久的战斗才会见分晓,象长安这样的大城,想要攻破,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刘胤当然不可能指望架起几架云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长安,他之所以狂下海口,说在三日之内拿下长安城,刘胤自然有自己的妙计,否则他也绝不会信口开河。
刘胤的倚仗就是火药,虽然蜀军之中见识过火药厉害的人不在少数,但大家也只把它当做是一种单兵武器而已,可投可掷也可埋放,但从来没有应用到攻城战之中的火药,大家自然不清楚它的真正威力。
不过刘胤却是很清楚,将这些火药成吨地堆放在一起,同时引爆,轰掉一条城墙简直就是轻而易举。长安城的防守,最大的倚仗就是城墙,只要自己能轰掉其中的一断,整个长安城就会被打开了,没有了城墙的庇护,城内的守军再想守住长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要想利用火药,那就不能是拿到城下去用,否则最多也只能是伤其皮毛。刘胤很清楚,自己的火药只是黑火药,并不是威力强大的黄—火药,想要爆掉城墙,那便需要数量庞大的火药才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挖地道到长安的城墙下,将成吨的火药直接埋到城墙下面,便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刘胤选择了长安南城墙为目标,在第一天的攻击之时,刘胤已经是安排了数百名的工兵在长安城的外围开挖地道。为了掩人耳目,不被司马望查觉,刘胤的地道口选择在了自己的军营当中,一座巨大的帐蓬就覆盖在地道口上,所有挖出来的土都堆放在相连的几座帐蓬之内,到了夜间才会清理出去。
地道的高度在五尺左右,宽度在三尺左右,仅容一人通行,所以在工作面上,始终只有一个工兵在开挖,不过为了保持工兵的体能充沛,后面一个接一个地排好工兵,每个工兵的工作时间都不超过一柱香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工兵工作时可以不恤体力,甩开膀子大干一番。
长安城及附近的土质都是沙土,应该是数百万年以来渭河冲积而成的,这样的土质最善于挖地道了,所以蜀军的进展十分地顺利,仅仅只是一天的光景,就已经挖到了护城河的边上。
挖地道最困难的是长安城的护城河,护城河宽有十丈,深有三丈,十分地雄壮,而想要挖地道至长安城墙下,绕不过去的就是护城河。如果地道挖得太浅的话,很可能将护城河给挖通,挖通护城河,那简直就是噩梦。
为了避免这样的危险,刘胤亲自主持了地道的开挖,通过仔细地测量,精确了护城河的位置,在地道经过护城河的时候,挖成一个大大的“U”型,到达护城河的时候,向下深挖,用木桩和木板来进行支撑和保护,到达城墙底下之后,再进行抬升,将地道的末端挖至城墙之下。
这样一来,就可以事半功倍,只要能炸塌长安的城墙,拿下长安城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为了保持不被魏军查觉,刘胤特意将此次的地道计划列为绝密的计划,不光是魏军不知晓,就连蜀军不相干的人员,也不知道挖这些地道要干嘛。
同时为了迷惑司马望,到了第二日,将主攻的方向改在了东面,自然而然魏军的吸引力就到了东面。
攻守双方展开了床弩和投石车大战,箭雨漫天,战况激烈,由于没有派出攻城部队,蜀军的伤亡状况很低。
不过司马望这只老狐狸还是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味,虽然刘胤改变了攻击方向,但司马望仍然将关注度放在了南面城墙处。
攻城战战术单一,几乎没有几种可以利用的方法,挖地道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代也有许多挖地道成功的战例。司马望显然要防备刘胤的这一手。
尤其是第二天蜀军改变攻击方向之后,奸滑的司马望则是敏锐地发现了一丝蛛丝马迹,因为如果刘胤将主攻目标选取在南面,就应该在南面发动持续不断地进攻,这样才可以加大加深对城墙的破坏,刘胤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不能不让司马望有所怀疑。
司马望亲自登高远眺,那几座特殊的帐蓬引起了他的警觉,这几座帐篷全部联在一起,严重地违背宿营原则,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它们别有用途。
最大的可能就是挖地道,而且从周围放置的土壤情况来看,这种猜测极有可能是真的。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司马望在长安城中积极地防备着。在他看来,刘胤挖地道目的就是想要绕过坚固的城防,将一些兵力悄悄地偷袭进入城中,再里应外合,发起攻击,长安城就险了!
不过既然识破了刘胤的方法,司马望不可能无所作为,侦测是否有敌军在挖地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城中地下埋上几只大瓮,如果地底上有动静的话,大瓮就会鸣响。
果然埋下几只大瓮之后,很快就侦测出蜀军挖地道的方向和进展程度。
司马望暗暗地冷笑,刘胤果然明的不行来暗招,不过被自己提前识破,这一招自然也就用不上了,想要破坏这一招,司马望有很多办法,简直是轻松无压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