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书友
不说清末争权夺利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上层,就连被奉为圣君的康熙,也是一心抑制火器发展的。
他很明白的: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但他也同样深刻认识到比起中国恐受其累更重要的是救大青而不是救中国因为:
“每以汉人为难治”
因此17、18世纪之交,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作为中国和俄国的皇帝,出生时代相同,在位时间相当,同样熟悉了解西学,同是少年登基、博学勤政,都具备过人的手腕,非凡的见识。
然而在他们手下,俄国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
中国则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被打断了脊梁骨,步入落日辉煌。
彼得大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当时的科学差距还不大,很容易赶上,俄国迅速的成为了欧洲大国之一。
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
彼得的军事才能其实比不上康熙,打过很多损失惨重的败仗。
但他一心强国,俄国在他手上国力越来越强,版图越来越大。
彼得对西方科技的着迷,一开始就来自于他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他将西方科技视作霸业利器,带着明确的功利实用目的。
康熙大帝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也有着深厚的政冶智慧和经验。
但他只在意统治的稳固,所以自己可以现代化,八旗可以现代化,但中国不能现代化。因此,虽然打了很多胜仗,但常常胜利之后,反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割让了大片土地。
他也热心西学,但为了维护统治,有意识的限制西学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在寄回欧洲的信中写道,深宫有许多先进的科学仪器,但康熙决不会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的数学家们。
恐怕康熙是中国第一个懂得防止技术扩散之必要性的人。
他利用西方的技术制成了世界上最精准的中国各省地图,和现代地图基本无异,然后用来收藏。地方官提交瘟疫报告,绘图所用的技术早已落后时代,难以辨认,信息繁杂。台湾学者黄一农指出:“直到17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在实用炮学上的差距其实并不特别显著”,但康熙二十二年底基本平定全国之后,清立刻采取抑制手段,从此火器发展走向衰落。
康熙本人其实不笨,他非常聪明,还喜爱自然科学。他在日理万机之余,每日抽出大量时间热心求教于西方传教士。
跟随他们学习西洋音乐、高等数学、医学、地理、物理、化学、天文、历法、生物、医学等许多科目,亲自解开很多数学题,西方传教士都夸他聪慧过人。
为了讨好他,他的皇子们对西学了解的程度也令人瞠目结舌。康熙在执政早期,于国内颁布了对天主教的解禁令,鼓励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康熙为他的洋教师们在宫廷拨给专门的房间,提供物资,在外巡视也常常带上西方传教士,同吃同住,解衣推食,关怀备至。
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
康熙还专门做了一部科学学习笔记,这就是著名的《康熙几暇格物编》。对西方科技学习的渴望和热忱几乎贯穿了康熙一生。
只是康熙对西学和西技的根本态度,是“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宁愿当成个人爱好,但绝不用于国计民生。
康熙深知西学重要性,费尽心思,严防死守:
-禁止汉人与传教士接触
-西学(如地图测绘)经手人员皆是旗人
-令传教士不可将翻译的著作外传
-(南怀仁、闵明我、徐懋德、白晋等人)和康熙交流西学,必须用满文
-科举中,禁止涉及到自然科学,以免被汉人学子注意到
-西学著作初始版本需用满语
-等等。。。
康熙费尽心机,想让西学成为满人的一家之学,保持统治的稳固。
他曾下令,在八旗子弟中强行推行西学。
发现八旗子弟没兴趣、学不会、懒得学之后,就宁愿把这些知识私藏起来,把科学仪器当成宫廷玩物,也不向汉人介绍西学。
特别是康熙末年以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了保持满人统治地位,实施禁教政策。断绝了“西学东渐”的道路,绝不让汉人有机会接触西学。
宋朝《天工开物》就开始收集火器研究纪录。明朝也是火器著作、火器兵法不断涌现,不断更新。
清朝沿着惯性,也出现了多本火器著述,书里初步讨论了弹道学、火器改良…等等研究成果。
地方官上书,愿捐造新型的子母炮让各营操练。康熙的回复里,不提国家,不提皇室,说“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可以看到他对火器的重视,深刻的了解,以及对天下人深深的防备。此等言论,比比皆是。
大清皇帝大多都保持着抢劫团伙头目的心态。首先不能散伙,其次有今天没明天似的抓紧时间享福。而且就像住进农夫家的强盗,也不必珍惜家里的瓶瓶罐罐。立国以来,胜了败了都一样的各地赔款。只有寥寥几个,照顾了大清果根本之后,还记得有个中原之主的身份,对天下负有责任。
康熙对火器的推陈出新,无比惊恐抗拒。果断下令关闭地方火器工厂,禁止地方制造火器,还下令严禁火器研究,将各朝各代关于兵器的书籍列为禁书…
种种措施齐出,立杆见影。康熙近臣南怀仁,发现了抛体的运动规律,总结解说了各种理论和规律,撰《神威图说》《穷理学》,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流传出去。
不料,被康熙“留览”后便再无下文。他的书,不仅没有刊刻,而且原稿都最终“不慎”佚失。
心机手段用尽。终于,这本火器著述之后,近一个半世纪内,竟没有一本论及火器的兵书问世。于是乎18世纪开始,中国火炮著作缺失、火器知识和技术也失去了传承。大青果也松了一口气,呼~可以安心一会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