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镜头需要用到一镜到底吗?”郁青青喃喃自语,脸上浮现出一抹不解。
她老公刘东的名气虽远不及姜戈,但能力还是有的,听多看多了,久而久之,对于拍摄上的的事,她也懂得了一点皮毛。
一镜到底是影视剧中常见的一种拍摄手法,就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在她看来,运用一镜到底是一个很高端的技能,但前提是得用好用对,不然就是画蛇添足了。
而这句话,钻进了周围几个演员的耳朵里,其中同时有导演身份的张铁刚微微一笑,道:“这个镜头下有十几个演员,他们在生日宴上各怀鬼胎,而要向观众展现出每个角色的心思,面部表情的捕捉就尤为重要……”
见他开始分析,几人纷纷竖起了耳朵。
张铁刚尝试揣摩姜戈的想法,侃侃而谈道:“一镜到底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影视剧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少了不停和繁琐的镜头切换,就更能够看到每个角色,对于事件发生时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和情绪变化,观众就仿佛有了这场生日宴里的一个成员,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观看。”
几人听了,转而看向场地中,与一号机位过了一遍这个镜头。
果真如张铁刚所说,一镜到底要比一个个的给特写镜头代入感更强。
此刻,他们眼里皆是闪过一抹佩服之色,看来姜戈是有真材实料的,导演并非是挂名。
“咔,很好,接下来二号机位从正面拍摄杨怡,一号机位从侧面拍她的脸部特写……”
姜戈嘱咐完负责一号、二号机位的摄影师,又对负责三号机位的摄影师道:“等杨怡坐下,说完台词,三号机位从右侧七十五度给顾瑶脸部特写。”
杨怡是饰演“宫羽”的演员。
众人点头,各组准备好以后,承接刚才的镜头继续开拍。
杨怡在古琴前坐下,表情淡然,微微颔首,轻声说道:“献上一曲凤求凰,请大家品鉴。”
顾瑶听到这个曲名,表情突然僵住,眼睛缓缓从上往下移。
杨怡是个新人女演员,只有21岁,颜值不错,微表情运用和台词功底都可以,关键是练过古筝和跆拳道,这很有用。
因为宫羽是螺市妙音坊头牌,同时还是梅长苏手下的密探,武功高强,貌美如花,精通音律。
如果演员什么都不会,武打时要武替,弹琴时要手替,台词要后期配音,那还拍个什么?
不过,在监视器前盯着的姜戈,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片刻后喊道:“咔!”
突然的打断,令片场所有人愣住了,刚刚这几个镜头,无论是杨怡,还是顾瑶,都演得很到位,一点问题没有,姜戈为什么喊“咔”呢?
“怎么了?”
一直在看的郁青青,下意识脱口而出。
旁边几人也都不明所以,然后不约而同的望向了张铁刚,这里他最有发言权,然而他却是摇了摇头,道:“不清楚,我个人觉得她们演得没问题。”
杨怡心情忐忑不安起来,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可表情、动作、台词都是按照剧本去演的。
顾瑶也感疑惑,三个镜头加起来十几秒,会出什么问题?
就在这时,当事人姜戈开口了,道:“灯光师呢,过来!”
原本一脸轻松的灯光师,心里蓦地咯噔了一下。
这……
看戏看到自己身上了。
他连忙跑过去,只听姜戈道:“把顾瑶那的灯调整一下,第一只灯放到中轴线左侧110度位置,第二只灯放到中轴线左侧45度高一点的位置,第三只灯放到中轴线右侧。”
灯光师记住后,道:“好的。”
在他调整打光灯的位置时,郁青青忍不住向张铁刚请教道:“铁钢老师,姜董这么做的用意什么呢?”
张铁刚分析道:“第一只灯是用来照亮顾瑶右侧的脸部、鼻梁和嘴唇的轮廓;第二只灯从斜上方照射下来,照亮顾瑶脸颊的三角区域,以及添加了眼神光;第三只灯是给顾瑶左侧脸部、脖子、衣服等位置补光的。”
众人听了,了解了这三只灯所处位置的作用,可这与拍摄有何关系就不知道了。
张铁刚见他们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于是道:“在影视剧拍摄中,光用来揭示角色的情绪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角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依靠光线的运用来塑造的,比如这场戏,宫羽明知危险重重,差点被谢玉刺杀,为了父仇,为了梅长苏,她毫无惧色,故意用莅阳长公主的蕉尾长琴演奏《凤求凰》,而莅阳长公主本身就是懂音律的,晓得这是一首情歌,蕉尾长琴又是当年初恋南楚质子宇文霖送的,后来无奈被分开,属于睹物思人……”
说到这,故意顿了顿,眼中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欣赏之色,继续道:“那么,姜董调整灯的位置,通过顾瑶的面部表情,分几个层次去展现莅阳长公主复杂的心情,这种手法使得这一个镜头在原本的剧情内核外,更多了一种叙事空间、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观众会从画面氛围中油然而生知晓其中的故事意味。”
原来如此……
众人没想到灯的位置,光线的强弱,有这么大的用处。
实际上,光线处理的好坏,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叙事和情节展现,环境空間和时间空间的转变,是依靠光线的变化来塑造的,也是由每一个场景的用光来实现的。
可以一点不夸张的讲,一部电影、电视剧所展现渲染的情节是否真实,是否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是否加强故事的叙事,光线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因素。
就只是一个几秒的特写镜头而已,竟要做到如此之细。
是吹毛求疵吗?
张铁刚不这么认为,因为《琅琊榜》是一部历史权谋剧,充满了勾心斗角、争权夺宠、斗智斗勇,需要更多的细节来体现角色的情绪、情感和人设。
果然……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侥幸的!
姜戈进入拍摄状态后,极其认真,且非常严肃。
拍摄NG不断。
而。
片场的氛围悄无声息的产生了变化。
“怎么样,我说了姜董的导戏能力一流,没错吧?”
“姜董是真的细。”
“不吹不黑,国内没几个导演能达到这个水准。”
“这拿金鹰奖年度最佳导演奖,一点毛病没有。”
“行了,都用点心,别拖了后腿。”
“是啊,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镜头拍摄完成,那些第一次演姜戈戏的,心里面的好奇也好,疑虑也罢,全部都消失了,从道具、灯光、运镜等的手法,极具个人风格,且都是顶级水平。
“咔,今天就先拍到这,各位辛苦了!”
凌晨两点,拍摄结束。
一直在忙的姜戈还不知道,自己在所有人心里面的地位又上升了。
——————
第二天上午,《琅琊榜》的拍摄开始。
今天主拍梅长苏的戏,头一场是【夏江去抓梅长苏】。
胡景天知道这场戏对自己的演技要求非常高,昨晚收工回去,又反复读了剧本,以求更完美的演绎。
《琅琊榜》这部剧,其实基本以对话为主,因此对手戏极多,也极为重要,要是对得不好,基本上戏就崩了。
而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过会被拍成电视剧,所以着力点主要是语言,不但场景描写得少,甚至动作表情的描写也不多,在改成剧本之后,虽然加了不少动作戏,但总体还是以对话为主,特别是二、三、四人之间,且多是站着和坐着的对话,这样非常考验剧组,尤其是考验导演和演员。
这场对手戏的另一主角是夏江,由老戏骨王泉饰演,于1978年出演第一部改编成电视剧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没遮拦穆弘进入影视圈。
“景天、王老师……”姜戈把两人招呼过来讲戏,道:“梅长苏和夏江的这场交锋,台词只有几句,更多的是从行为、动作、眼神、表情这几个方面,通过细节上的呈现来塑造角色的。”
两人点头,其实他们都清楚这一点。
“那我们先排练一遍。”姜戈在拍摄前说太多没什么用,待看到实际演的情况后,再去进行调整。
在原著小说中,这场戏是在以“交锋”(上、下)为题的两个章节中,从梅长苏被抓开始,但书中对抓捕的过程只是一笔带过,而剧本里却把这段细写到了三分多钟,甚至成为了全剧极具代表性的场景。
别看时间很短,但并不容易拍,两人的对手戏基本上全是狭小空间内沉默无声的对决,一个不小心,就变成带有配乐的PPT了。
而昨天才进组的张铁刚、郁青青等一众演员,又期待了起来,他们非常想知道,胡景天到底是有多么的“合适”,才会让姜戈愿意花6500万捞出来。
“来,群演上……”
……
“轨道摄影机速度慢一点……”
……
“景天、王老师,表情不要太刻意……”
……
姜戈拿着扩音器指挥着排练。
大概半小时后,正式拍摄开始。
起头是一队全副武装的悬镜司爪牙踏着整齐的步伐入镜,服装整齐,武器统一,接着便是逮捕必备之闯门桥段,大门是一撞就开,因为门后没有上栓。
门开之后,一号机位跟随在悬镜司爪牙身后,聚焦于院子里的胡景天,他静静地微笑着,独自站在安,静立的人与气势汹汹的闯入者形成强烈对比。
此时二号机位正对着门外的王泉,他表情严肃,但绝不死板。
而。
对手戏从这一刻就开始了。
“不愧是专门定做的服饰,虽然只不过是日常的一套青布长衫,然后加了个披风,毛领子略有些华丽感,就把梅长苏‘麒麟之才’的气质凸显了出来。”服饰华丽的剧组很多,但大都是华而不实,与角色人设没什么关系,所以才会引得张铁刚称赞。
“咔,群演原地站住的时候,不要一动不动,来两个回头看镜头,再来两个把手搭在刀柄上做抽刀姿势的。”姜戈的声音再次响起。
后面的张铁刚也解说起来,道:“这里可以看到,小胡是动的,正在下楼梯,而姜戈不想让一众群演变成布景板,所以让他们站住后,不能完全的安静,要做一些动作,因为是来抓人的,不是访客。”
其他演员听得很认真,就像是在听课一般。
张钢铁又道:“还有,这些群演的颜值并不低,高矮胖瘦差不多,再加上整齐制服,颇有练家子的那种气势,这种衬托是很有道理的,要是旁边都是一群牛鬼蛇神,即使气场不崩,画面也会塌掉。”
经过调整,第二条的感觉就对了。
接着往下。
看到坚定下了楼梯朝自己走来的胡景天,王泉的表现是微微有点惊讶,是的,真的只是微微,表情的差异非常细微,不过还是看得出来跟前面的特写是有区别的。
“这就是老戏骨吗……”
众人惊叹。
尔后,
胡景天跨出门口,从台阶上居高临下直视王泉,虽然面容平和,但又隐隐透露着一丝挑衅的味道。
而王泉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威严,仍然不动如山,但眼神中略有笑意,似乎有得意,又夹杂着一点欣赏。
这一组镜头是两个机位分开拍的,然后把两个片段交叉剪辑,最终得出对视的景象。
不过为了有对手戏的真实感觉,姜戈是同时拍的,让演员有配合存在。
显然,胡景天、王泉两人之间的配合得非常到位,这一段一句台词都没有,眼神和表情的变化都不大,要是其中有一方接不住对手递过来的戏,就算可以后期剪辑补救,那也达不到现在这种完美的效果。
“有点意思……”张铁刚忽然笑了笑,随即自言自语道:“小胡两年没有演戏,演技却没有丝毫的下降,反而在姜董的指导下,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他的这番话,等于是一下夸了两个人,既肯定了胡景天的演技,又表达了对姜戈的欣赏。
至于其他人,此时此刻默默在心里面给姜戈套上了一个新称号——细节狂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