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山长,这屋子里乱了些,您别介意!但这儿该有的东西可都有!您瞅瞅!这是您在《化学》教材上提到的烧杯,这是量筒,这是....”
工坊办公楼的一个房间内,王绩如数家珍地给李泽轩介绍了一遍屋子里的实验器材,其实哪里需要他来介绍,李泽轩自己心里可是比谁都清楚!
仔细注意王绩的语气可以发现,一说到跟《化学》有关的事情上,他对李泽轩的态度就变得尊敬起来,因为在学问一道,从来都是达者为师!李泽轩这方面比他强,那是事实!
“嗯!很不错!可以看得出王先生近些日子的确是费心了!”
李泽轩扫了一遍屋内的实验器材,点头赞叹道。
王绩闻言,立马咧嘴就笑了,“嘿!这说到底还是山长你这个工坊建的好啊!没有那些工匠帮忙,老朽就算是再有能耐,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如此多的东西!”
他说的还真没错,这里面要论功劳的话,肯定是李泽轩功劳最大,如果他当初没有发明烧制琉璃的方法,眼前的这些实验仪器,王绩一个都造不出来!
“呵呵!王先生过谦了!”
李泽轩失笑一声,随即问道:“王先生近些日子难道都住在这屋子里?”
因为他瞅见对面的墙角有一张十分简陋的木床。一想到这大冷天的,眼前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家伙居然不分昼夜地在里面做实验,李泽轩就有些心酸!
“科学工作者”的待遇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不过这还真是王绩一贯的处世风格!
当初炎黄书院初建,招收第一批老师的时候,王绩为了赢得与颜思鲁的赌约、证明他配得上书院的“高薪”以及化学部学科组长这一职位,没日没夜、疯狂钻研了近一个月的《化学》教材,最终以满分成绩赢了赌约,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结果考完之后,老家伙就直接昏睡了一天一夜!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执拗的老头儿,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老头儿!
这个老头儿有时候对自己好狠!
“呃!这倒没啥,只要有一个能躺的地儿,在哪儿睡都一样!山长你不必担心老夫!”
王绩这会儿只想给李泽轩展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本没工夫在乎自己的生活境况。
李泽轩断然道:“不行!身体才是革...身体才是学习的本钱!王先生你就现在这样,过不了几天,绝对会生病!我一会儿就让福伯派人给你的这间屋子也装上暖气!”
“暖气?什么是暖气?”
眼中只有各种化学方程式的王绩,显然没有觉察到工坊最近生产了好几套暖气设备,于是他疑惑地问道。
“这个先不说,等到时候安装好后王先生你就明白了!”
李泽轩摆了摆手,这才说到正题:“王先生,方才在外面你说你最近新发现了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您这么高兴~?”
王绩这时立马精神高昂了起来,他快步来到实验桌边,从上面取了一个带着标签的小玻璃瓶,里面还装着半瓶无色液体,随后他笑呵呵地将玻璃瓶拿到了李泽轩的身前,道:“山长,就是这个!”
“这是什么东……”
李泽轩狐疑地单手接过,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可还没问完,他就已经看到了瓶上贴的H2SO4标签,脸上的疑惑顿时就变成了惊讶:“硫…硫酸?”
王绩颇为自得地点了点头,捋须道:“嗯!没错!就是硫酸!”
王老头儿苦心钻研过《化学》教材,李泽轩一点都不奇怪老家伙为啥能说出硫酸这名字,但现在王绩居然信誓旦旦地说他造出硫酸了,这让李泽轩很是难以置信,“王先生,你是怎么造出硫酸的?”
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是“三酸两碱”,可以说没有“三酸两碱”,就没有现代的化学工业!而硫酸,正是“三酸两碱”重要成员之一,王绩如果真的造出了硫酸,那可真是太牛逼了!
(“三酸”是硫酸、盐酸、硝酸,“两碱”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王绩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又从木盒中取出了一个小纸包,纸包打开,里面露出了一小撮绿色的粉末状物体,这时王绩笑道:
“山长,就是这个!老夫将绿矾放在火焰上灼烧,发现它会产生一种气体,而且这种气体能很好地溶于水中,经过老夫利用化学方程式推算,这溶液很有可能就是硫酸!”
绿矾!!
这东西不是硫酸亚铁的含水晶体吗?
李泽轩一愣,猛地想起按照前世化学书上说的,的确可以通过灼烧绿矾来少量地制造稀硫酸,化学方程式:2FeSO4·7H2O=(高温)Fe2O3+SO2+SO3+14H2O,三氧化硫溶于水就是稀硫酸了。只是王绩他是从哪儿搞到的绿矾呢?
“王先生……”
心中带着疑惑,李泽轩刚想问王绩是从何处弄到绿矾的?突然脑海中前身的记忆又让他醒悟过来,原来,绿矾在古代是一种中药,想必王绩是从孙思邈那儿顺来的!
《唐本草》和《本草纲目》中均有绿矾药用的记载,这东西可以治疗伤寒、疟疾等疾病。
“呵呵,山长您猜的没错!这绿矾正是老夫从孙神医那儿借来的!”
王绩好像看透了李泽轩的心思一般,笑着道。
至于他口中的“借”,肯定是有借无还了!孙思邈过一阵反应过来,估计得找王绩麻烦!
“呵!王先生真是天纵之才!居然能想到用绿矾来制硫酸,佩服佩服!”
李泽轩心悦诚服道。
这个化学反应对于他这个现代人来说可能没啥难度,但王绩一个古代人凭借着自己慢慢琢磨,居然能制出稀硫酸,那是真的了不起!任何时候,创造都比创新要难得多!
王绩笑呵呵道:“哪里哪里!这都是山长你的《化学》教材给了老朽很大的启发啊!再说老夫早年的一些经历,也带来了不少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