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庵市古南塔旁,一座与周围房屋迥然不同的中西合璧两层楼房,青砖黛瓦,砖木结构,前后门对开四方大屋。
楼梯在建筑外墙右侧,上到二楼,四向均为宽阔的阳台,西式半圆形宽大欧式窗户,站在阳台上,赣江风光尽收眼底。
这栋大屋建于民国初年,正是集庵首富康文卿的住所。
就在康宅的书房内,七十多岁的康文卿正安然地坐在椅上喝茶,旁边则站在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
“大伯,您真要去那红脑壳的地盘看看吗?这万一出了什么事该怎么办?”
从称呼看,青年人似乎并非康文卿的子女,实际上,康文卿一生虽然妻妾成群,甚至到了七十岁还纳了一房小妾,可最后他却只有一儿一女,而且皆已早亡。
女儿十几岁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八九岁的小男孩,不久便去世了,儿子康赣生从小体弱多病,后来又患上肺痨,结婚三年无一子嗣,二十岁的时候也死了。
所以现在康文卿只能考虑从亲族过继一个男孩到儿子名下,以接替家业。
在旁侍立的正是康文卿四弟的儿子康俊材,这位历史上一共三个儿子,最大的那个现在已经四岁,再过几年应该就会过继到已故的康赣生房中。
康文卿自己早已古稀之年,情知没有几年好活,早年他近乎白手起家,虽说被称为首富,可实际在这片地界上并无多少根基,若是顶梁柱一命呜呼,偌大的家业还不知道能撑得住多久。
而且他本就是极为传统的封建家长,当初为了所谓的家族名声,强令年仅十八岁的媳妇不得改嫁,使得后者只得一辈子吃斋念佛。
正因如此,康文卿自然也尤为看重子嗣的传承,所以对于这位未来孙子的生父,他也是难得倾注了不少精力。
只不过现在听了侄子的疑问,康文卿的脸色似乎并不怎么好看。
“哼!当时分明就是场鸿门宴,就这你还看不出来?
说是过去看看,不过是客套罢了,我都七十多了,他们还能把我强行押过去不成,到时候直接称个病不就行了。”
话说,康文卿的父亲早亡,幼时家境一般,十四岁就被送去杂货店里当学徒,后来能够挣下这幅家业,开办木材行,甚至还在赣江边建了一座自家的码头,又怎么可能被轻易改变想法。
包括之前的捐款,除了为了身后名以及封建事外,多少也有让家族晋升上流的想法。
不懂内情的外人只会觉得其人乐善好施,是个好人,可封建社会,是好是坏又哪是那么简单能判断出来的。
当然了,或许是因为从小家贫,没进过学堂,大字也不识一个的原因,身为文盲康文卿确实吃了不少没有文化的亏。
除了尤为重视家庭教育,为此专门在家中开办一间私塾外,对于县里的办学他也毫不吝啬捐款,这点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当时程刚在了解到集庵还有这么一位人物之后,立马就想到了那部建国后的经典电影《武训传》,对于这类人,只能说都是注定被新时代抛弃的腐朽,毫无挽救的余地。
但为了打好集庵这一“仗”,程刚还是不得不选择与其来往,哪怕今后不守集庵城,也得在此扎个落脚点才行,而根基不牢,又和红军没有生意冲突的康家,就成了首选的合作对象。
对于这些背后的意图,康家人自然是毫不知情的,他们还是以原先的旧眼光来看待这支新生的力量,以为红军不过是过来找他打打秋风,筹备军饷。
即便上次的电影展现了红军置办教育的决心,但作为几十年的老道商人,康文卿怎么可能一时热血上头,就去跟那些年轻人一样莽撞行事。
不过想了想,又捏了几下胡须,康文卿缓声对侄子说道:
“你从家里挑几个信得过的自己人,过些天就派去红脑壳那里报名,此事不要声张,对外就说是偷偷逃出去的,顺带除了他们的族籍。”
这两天康文卿也在左思右想,说实话,虽然打心里不愿承认,但这红脑壳确实已有成事的迹象,又靠上了俄国人那个大靠山,估摸着也能当个一方霸主。
只是前些年各路军阀杀赤的风波闹得太大,再加上红脑壳自己分田分地的主张,让不少士绅选择了敬而远之。
眼下红军已经开始显露头角,兵强马壮气势汹汹,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这些地头蛇总得表示些善意,否则一个不留神被人当肥羊宰了,可就着实欲哭无泪。
反倒是侄子康俊生对此事颇为犹豫,踌躇了一会,继续问道:
“大伯,至于这样吗?我们这又送钱又送人的,那红脑壳真那么厉害?”
康文卿摇摇头说道:“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给个一万又能如何,只要家业还在就能再挣更多。
至于人,我们康家虽然人丁不旺,但也不缺几个远房亲戚,把他们送过去,好歹还能留个香火情,万一这红脑壳起了势,至少能保个平安。
记住,若想做好事,那就要做透,犹犹豫豫的能成什么事业。”
看着侄子唯唯诺诺地退下去,康文卿不由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康家看似红火,实际却是处处危机,一旦自己离世,剩下的这些人别说守家了,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分清家产都没法保证。
若是换了历史上的康文卿,当时红军还未起势,以他旧时代的眼光怎么可能看得出这支钻山沟的匪徒,最后居然还能席卷全国创立伟业,所以自然不会与之有什么纠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9月份红军方才占领集庵,然后把康文卿请到红区参加商会,后面又转移到了东谷。
期间王凯还曾找他资助军饷,于是康家筹集了三万银元,随后康文卿才回到集庵家中。
为此王凯还曾答应他,革命胜利后借款一定如数奉还,并给他打了欠条,不过后来因为害怕果党的通共匪罪,康家人都没敢保存下来。
至于现在,程刚领导下的红军相比历史同期,阔绰了不知多少倍,自然不会太过看重他的一万银元,反倒是让人高看一眼,再加上近日来实行的一系列手段,居然让这个老商人产生了些许投机心理。
此时,放眼整个集庵城,有这般想法的家族不知几何,反正红军设立在城内的报名点,近几日常常有人前来咨询。
按照程刚的要求,只招收有过学徒经验,或者识文断字的年轻人,确有意愿的还可以放宽条件,一旦报名成功,若是愿意前去赣南,甚至能安排随行家人的工作。
无论是一腔热血也好,谋求富贵也罢,在程刚接二连三的宣传攻势之下,前前后后也招收了不少人手,总数估计能有三四百。
这点人相比于此地几十万的人口确实少得可怜,但考虑到当下红军的处境,一旦从匪可是有掉脑袋的风险,能有这么多愿意过来搏一搏的年轻人,已是着实不易。
实际上,若是红军最后真的撤离集庵,这三四百人能有一半愿意前往根据地的,就已经不错了。
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电影里看到的还只是宣传画面,虽然唬人可还是有人抱有怀疑,所以程刚顺带地利用招收来的人力,在城内办起了好几个小型作坊。
基本模式便是红军提供管理人员和设备,随后安排当地工人干活,这些工人基本是学徒出身,一大半还是十来岁想当学徒的少年人。
——若是康文卿再年轻个五六十岁,说不定也会被家人送来在这里。
靠着半工半读的福利,再加上以米盐油为主的合格待遇,红军这个新东家些一时间随后受到了不小的欢迎。
这些裁缝店、打铁铺一般的小作坊,虽然看着不起眼,可放眼整个县城,能够一口气招揽三四百人在手下干活,已经是个不容小觑的势力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这也是乘了红三军不断发展势力范围的东风,随着红色政权在周边农村的不断深入,各种原材料的源头被红军掌握,再加上自身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少量人才队伍,同时又有数千人的军队和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作坊的生产能不兴旺才怪。
若是继续这么持续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其他同行大概就只能被迫破产了,这雄厚的实力让城内的士绅在心惊胆战之余,又尤为好奇,这也是吸引某些人前来投机的原因之一。
于是乎,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程刚主要在集庵城内发动宣传、整理物资,红军作坊的名头也越来越响,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传出县外的迹象。
与此同时,北边的赣江边也出现了敌人的踪迹,似乎迫于红军的威势,暂时只是试探进攻。
但可以肯定的是,程刚并不打算在此深入发展,所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拖家带口地离开集庵,奔赴南方新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