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修撰,又见面了。”听张居正这句话,林延潮揣摩起他的意思来。
第一次见面时,二人见于他的私宅,那次见面,是张居正一时兴起。当时张居正穿着燕服,向天子请求致仕,而当时林延潮不过是官场新丁,小翰林一枚。故而二人对话,纯属私下聊天。
眼下是二人第二次见面,张居正已是复出,穿着一品官袍坐在上首,乃是当今天下最有权势的人,而自己这位小翰林,是才渡过官场的菜鸟期,入文渊阁办事,成为内阁属官。
那么张居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这句话来看,又见面了看似叙旧,似乎是想继续他们上一次话题。
但是林延潮仔细一想,不对,身份地位场合都是不同了。他们上一次是在私宅,这次在文渊阁直房。
上一次是私下见面,这一次是公事应对。上一次二人没什么瓜葛,这一次自己是内阁属官,是张居正的下级。
恰如上次他称自己字宗海,这一次他称自己的官名修撰,这分明是公事应对的口翁啊。
什么场合要说什么话很重要啊,说错话是会挂的。
譬如刘禅答司马昭那一句乐不思蜀,就以为人家是真傻?同样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若是明白过来,一定含泪表示同意不能更多。
譬如刘虞夔说三品堂部见张居正皆战战兢兢,说不出几句话。就以为那些堂部官员,一个个很怂,见了张居正就怕?
同理可推,酒桌上。别人一定要你喝下这杯酒,就以为人家真爱喝?
到了现在张居正百忙中,要一一召见每一个新入阁的属官,就以为他要听自己的长篇大论?
想通了这一点,林延潮对张居正长长一揖,毕恭毕敬道:“那日蒙中堂赐见相府。下官感激涕零,今日入阁办事,能****承蒙中堂教诲,真下官之福!”
张居正却道:“林修撰,这是真话还是假话?”
“回中堂的话,下官能中状元。皆系中堂向天子保奏,而下官能入阁办事,也是蒙中堂题请,此恩此德下官铭记于心!”林延潮这番话简直是恭敬得不能再恭敬了,还故意表露出几分战战兢兢的样子。
张居正捏须道:“林修撰你说之事,当初本阁部也不过出于公心罢了,前事不说。眼下你入阁务必克己奉公,多余话,本阁部不多说了,若是出任何差池,定罚不饶,出去吧!”
张居正最后几句话,可谓疾言厉色。
林延潮作揖之后从值房走出,尽管张居正还是训斥了几句。但他却是松了口气,因为他知道自己过关了。
张居正令林延潮想起了王安石。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用人不察。
王安石变法用得都是什么人?如吕惠卿,邓绾,章惇这等,都是憸巧谄谀之人。如邓绾就很有名,邓绾对王安石极尽献媚之事。王安石第一次罢相,邓绾便转投吕惠卿一起打击王安石,到王安石复相,邓绾又弹劾吕惠卿等以取谀王安石。
邓绾如此无耻,别人骂他,邓绾还厚颜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
王安石不知道邓绾是小人吗?王安石从私德上堪称完人,他能与邓绾玩到一块去?
反而是欧阳修,曾提携过王安石,算是他半个老师,两人私交也不错,但因反对变法,王安石翻脸无情将他赶回老家,还骂道,这样的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赶紧滚蛋。
从王安石看张居正,再从张居正度王安石。
所以林延潮可以完全支持张居正变法,但坚决不投张居正。
从张居正值房出来,林延潮与刘虞夔一并去拜见张四维。
来到张四维的值房前,次辅属吏走了出来对二人道:“次辅眼下事务繁忙,他说日后同阁办事,都有相见机会,但望入阁后悉心办事就好。”
刘虞夔脸色悻悻之色,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
最后二人拜见三辅申时行。
到了申时行的值房前,依旧是刘虞夔先入,林延潮后入。
林延潮入内之时,一见申时行就道:“下官翰林修撰林延潮,见过中堂。”
申时行温和一笑道:“此间没有外人,咱们俩就不要以公事上称呼了,坐吧!”
林延潮当下道:“是,恩师。”
林延潮案前的椅上,申时行笑着道:“你此番直文渊阁,可不比在史局修书容易啊。”
林延潮当下道:“恩师,当年李斯观仓鼠而生凌云之志,弟子志不在修史,故而入文渊阁,是希望能随恩师左右,听候差遣。”
申时行笑着道:“你有这份心就很好,入阁后也没什么你要做的事,重在多学多看,参预枢务,观政之道,一定要记得凡事要紧开口、慢开言。能不说话就不要说话。”
林延潮道:“弟子谢恩师教诲。”
申时行笑着道:“你口中这么说,但心底一定不以为然,你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林延潮心道哪里能这么说,大明朝几十个首辅,申时行能力不是排前几的,但论做官人家可以是排前三的。
林延潮听申时行这么说,当下道:“恩师,弟子为官在于事功二字。为官者必有实绩,否则就不配居于德位。”
申时行听了欣赏地道:“然也。多少人为官只是为了汲汲于仕途,却忘了为国家,为社稷作些实事。但若是你眼底的事功,却妨碍了别人怎么办?”
“弟子愚钝,请恩师赐教。”
申时行道:“譬如你身为县令,朝廷要你为百姓修坝,你手中没钱,去问富户借钱,若富户不借,你强取之,那么你对百姓而言是事功,对富户而言又是什么呢?”
林延潮当下道:“恩师,孟子有云,为政不难,不罪居室,我等为官岂能舍难取易,既是为官当为百姓谋,为社稷谋,开罪巨室亦在所不惜。”
申时行摇了摇头道:“如此你就危险了,三代以来为何王道不行?乃阴阳失位,如公理为阳,私欲为阴,为民请命是阳,保全自身为私,为官之道在于燮理阴阳四字。”(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