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趁着少东家转身之际悄悄抹去了脸颊上的泪水,陆正冕一进店她就看到了,但她却没有丝毫想要躲避老同学的意思,至于面子这种东西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能在京城赫赫有名的万家金店当一名店员,陈娇已经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了,就在前天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远远的她就看到济北候的小儿子正在街角的垃圾箱边翻捡着什么,陈娇怕他黏上自己急忙低头走开了。
自从江晟阳大开杀戒后京城就再也没有了各种圈子了,勋戚中硕果仅存的也只有安国公陆家和信国公文家了,大批像陈娇这样的勋贵少年子弟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在京城中不得不从事着各种低贱的职业,用着陆正冕的话就是“这个世界变了”,大家都身不由己的被裹挟着,不知道会被这股激荡的“大潮”带到什么地方,亦或是抵挡不住巨大的力量而被撕扯的粉碎。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送上了“祭坛”,与之相对的也有那么一些人凭着敏锐的嗅觉,在这个巨大的时代背景下“嗅”到了一丝的机会。庞怡曾就是这里面的杰出代表。
他从文官与勋贵们争斗的一开始就见证了这场南北之战,并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整个庞氏家族也吃到了这场战争的红利,并且还吃得满嘴流油。有位大哲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眼下庞老太爷的基础简直就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成,那是相当的坚实无比,可仅有个光秃秃的地基摆在那里又有何用,充其量也就是个“烂尾楼”而已。
如果不想让工程烂尾那就必须将上面的建筑物尽快的搭建起来,庞怡曾是这么想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在焦仲阳等一干文官返京之后,庞怡曾便联络南北各地的商贾巨头大家一起联名上书,要求朝廷尽快恢复已被取缔了的“联合会议”,以便商贾们尽快拿回已经失去的政治地位。
本以为大家合作了这么久早已默契在心,只要自己一个眼神过去对方必是心领神会,哪知递上去的申请竟如泥牛沉海久久不见回应。这一下庞怡曾等人就有些坐不住了,思前想后他只好派了自己的次子“老交通员”庞际鸣亲自上京打听。
没过多久庞际鸣就带回来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好消息是朝廷已经全面取消了“伪皇”赵肃时期施加于商贾们的各项税费。坏消息自然就是朝廷已经不打算再恢复什么“三方会议”了,因为三方之中的勋戚已被清除,既然都不是“三方”了哪里还需要什么“会议”?
庞怡曾闻言登时大呼“草率了!”当初应该在战时就将“联合会议”重新组建起来,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文官集团分明就是提上裤子不认账啊!朝廷方面分明就是已对商贾有了戒心,正好趁着平定勋戚之机顺手将商贾们也死死的按在了地上。至于什么已将赵肃时期颁布的各项税费全部取缔,那明明就是伪政好不啦,合着自己一通瞎忙活既搭钱又搭人的,就只落得一个维持原样,那老子还不如回萧山老家抱孙子呢。
庞怡曾越想越气,一般人遇到这种事就只能忍了,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枪杆子、印把子都攥在文官们的手里,再不服又能怎样?
可惜他却不是一般人他是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当初大战正酣之时是庞怡曾、廖兴昌等一众商贾不计血本的砸钱支持民军,这是什么?是投资!不然你以为呢?在做慈善吗!
既然是投机那就必须要讲回报率的,如果回报率过低的话那就是亏本了。可眼下回报率已经不是过低而是大大的一个“零”!这叫人如何能够接受,常言道“杀头的买卖能做,亏本的买卖特么的打死也不做啊”!。
如果不想亏本那就只有继续追加投资争取扭亏为盈。这庞怡曾也是一个狠人闭门苦思了三天,终于决定了下来如何追加投资以及投给谁了。两天后庞际鸣作为商贾们的特使又匆匆上路了,这次他第一站就是去的南昌,拜见南昌巡抚廖永旺。
对于庞怡曾等人的暗中策划身在京城的焦仲阳却是一无所知的,在他看来自己高居庙堂之上手握大义名分又有武力加持,一帮钱串子又能翻出多大的浪花?可惜他忘记了当初就是庞际鸣最先策动江晟阳,率先开启了反抗“伪皇”的大幕。作为一名商人、一名优秀的商人揣摩人心发现人性的弱点,是庞怡曾之辈最为擅长之事。
当初“行政会议”一众核心人物同舟共济共同进退,可功成之后有人留在了京城而有人只得带着队伍黯然返乡,名义上大家仍是同朝为官也都是行政会议的一员,但这距离朝廷中枢的远近可就大有说道了。
庞怡曾虽然身在杭城但却将眼光投射到了的江西、四川、云南等地,其中江西打的最惨四川出人最多,但赣抚廖永旺、川抚罗鸿信却只落得个京城七日游,反观熊安志大战前不过是一小小的随州知府而已,就因为代替王元信在前面冲锋陷阵,事后就被酬佣了一个工部尚书。虽然在形容六部的“威武富贵贫贱”中得一“贱”子,但当朝一品且油水丰厚这样的差事又有谁不想“贱”一下呢?
就这样庞际鸣携父命紧急赶到了南昌,此时的他经历了战争的磨砺那也是吃过见过的主,所以时常以苏秦、张仪自居对于凭借三寸之舌便能搅动天下,颇有种沾沾自喜的感觉,这次也不例外到了南昌直接上门找到廖永旺,而此时的廖永旺心里也搓着火呢。
在他看来自己就是文官集团的一个异类,一名小小的巡警局长放到以前也就是个三班捕头而已,凭着自己的姐夫上位自然也就很难入得了焦仲阳等人的法眼了,如果不是他手握赣军兵权死活不肯交出,只怕也要走一遭江晟阳军营里刑场了。
文官集团的这点小心思廖永旺自然是看的明白,同样对于他们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也是恼怒异常,但这几年的历练下来他早非昔日的吴下阿蒙,而且手下也颇招揽了几个不得志的文人,很是充实了一下自己的幕府。
其中一个名叫张简修的绍兴人最得他的欣赏,每遇大事总会将张简修叫来参与机宜。而这位张先生也是国士待我国士报之,颇有当年他的同乡徐渭的风范。他给廖永旺的建议就是“高筑墙、广积粮、低调种田、广结善缘”。
廖永旺闻言登时一拍大腿,激动地的说道:“此计甚妙,先生....什么意思?”。
张简修:“额,这个....”。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