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君见叶公话音一落,其他封君就全都将目光放在他身上,盯着他看。
沉吟片刻后,析君开口道:“叶公,在下愚钝,岂有破敌之策。不过在下从郢都得到消息,之前曾担任宋相的上官大夫,正在推动伐宋一事。”
说着,析君解释道:“上官大夫在宋许久,曾一眼看穿宋王的为人。数月前,上官大夫与左大夫在大王面前的争辩,更是证明了上官大夫的正确。故,在下以为,上官大夫深知宋国虚实,既然他全力推动柱国伐楚,那么肯定有必胜的把握。
而目前的局势,秦韩联军与我等在淅水对持,只有齐魏赵三国正在强攻陈地。所以,现在我楚国破局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东面的陈地,在于齐魏赵三国。
只要柱国能大破宋军,压服宋国,那么齐魏两国必然震动。
如此,我楚国才有速战速决的可能!
一旦拖延下去,不仅会让宋国在淮北站稳脚跟,更是夜长梦多。”
说完,析君向众人问道:“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顿时陷入思考当中。
最近一段时间,郢都关于伐宋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们也有所耳闻。
只是因为宋国太远,且丹淅防线这几个月来没有爆发大战,故而众封君只是在一旁观望,而没有参与进去。
现在,听析君这么一说,似乎伐宋一事也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
若是能尽早结束这一场战争,那就再好不过了。
想着,众人露出意动之色。
郢都朝议。
“大王,如今宋国大军攻占楚国淮北五百里,兵力分散,士卒疲惫,且距离寿县极近。此时,只需柱国率军突袭,必可一战而大败宋国。如此,不仅可收复失地,还可振我国威,威服宋国,威逼齐魏,瓦解各国联盟。故,臣再次上表大王,请求出兵伐宋!”
上官大夫说完,拜了一拜,而后一直未起身,一副长拜不起的架势。
接着,一个月前在宋将臧信的帮助下,得以安然返回楚国的昭常跟着道:“大王,宋王戴偃射天鞭地,不敬鬼神,残杀大臣,穷兵黩武,宋国大臣表明臣服,然心中十分恐惧,唯恐宋国会因为戴偃缘故,而宗庙不存。
臣闻之,宋太子仁义,大臣多有归附,百姓归心,称之曰贤。若是我楚国以扶立宋太子即位为名,出兵伐宋。宋国群臣百姓,必然箪食壶浆,广开城门以迎楚军。
况且,一个弱小的宋国竟占据我大楚之地五百里,臣亦深以为耻。故,臣请大王不必迟疑,下诏柱国出兵伐宋。”
昭常说完,同样长拜不起。
熊槐看着在殿中拜请的昭常与上官大夫两人,一脸沉重。
自从昭常回到郢都后,原本只有上官大夫一人大呼伐宋之利的情况,顿时出现极大的变化,在昭常的奔走下,在昭氏一脉强大的影响力下,要求伐宋的人越来越来越多。
这一个月来,主张伐宋的大臣,已经从原本的一小撮,扩大到群臣的三分之一。几乎每次朝议上,他们都会提出伐宋之议,让熊槐不胜其扰。
熊槐一面沉吟,一面看向公孙衍,让他出来与昭常二人分辩。
公孙衍一见楚王看了过来,立即开口道:“大王,臣以为不然···”
大殿中,随着公孙衍的开口,两帮人马立即激烈的争吵了起来。
见此,熊槐立即满意的点了点头。
熊槐内心很清楚,昭常与上官大夫两人推动伐宋,这是因为他们二人对宋王充满仇恨。而其他大臣意图伐宋,那是因为楚国被围攻半年,离间计迟迟不见效果,群臣压抑的厉害,以致越来越悲观,故而乞求能够速胜,以改变现状。
只是,熊槐虽然知道群臣的心思,但是却毫无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转变群臣的悲观。
若是天下大势是能够想想就可以改变的,天下早就一统了。
所以,熊槐每次都是让群臣相互争辩,然后双方相持不下,最后不了了之。
当昭常与公孙衍等人从上午争到下午,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之时。
就在熊槐本以为这次争辩也会不了了之的时候。
突然,一声中气十足的高喊,压制住其他人的声音。
而后,原本处在朝政边缘,一直保持中立的州侯从人群中走出来,行礼道:
“大王,各国伐楚已有半年之久,然我楚国的离间之计迟迟未能奏效,令各国坚定不移的围攻楚国,令燕国以及义渠等国迟疑不决的原因。
臣窃以为,那是因为各国皆以为我楚国已经各国的围攻下难以自保,料定我楚国将会大败。
故,臣以为在此之时,立即主动出击,打一个打胜仗,以提升我楚军士气,并告诉天下各国,我楚国在各国的围攻下,依然还有余力。
如此,只要我楚国获胜,那么观望的燕国等国,才会放心的站在我楚国这边。”
说着,州侯拜道:“大王,六国之中,宋国最弱,且我楚国各地,只有柱国所部一直按兵不动。故,臣以为当此之时,唯有伐宋,才可破局!”
州侯一说完,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接着群臣顿时脸色一变。
这些年来,州侯等人一直围在太子身边,乃是太子的近臣。
州侯的话,不仅仅只代表他本人的意思,有可能还是太子的意思。
莫非太子也有意伐宋?
大殿之中,所有人的脑海中,都冒出这一个念头。
想到这,无论是争辩的人,还是中立旁观的人,全都看向一直默不做声,在殿中旁观的太子横。
太子横在群臣的注视中,依旧保持原样,微微低着头,似乎一直都在侧耳倾听群臣的议论,好像州侯的话,与他没有一点关系一般。
此时,熊槐面无表情的瞥了一眼太子横。
若是这次州侯所言,乃是太子授意,那么这一次,将是太子第一次在朝政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一情况,意义重大!
不仅群臣不方便驳斥太子,连他这个楚王也不方便驳斥太子。
否则,这场仅限于朝议的争论,将会演变成内争。
想到这,熊槐心中冒出一个疑惑。
那就是一直都没有插手朝议的太子,怎么突然就插手了呢?
是国内,还是国外?
熊槐不知道太子为何在这个时候突然要插手这个乱局中,也不知是谁给了太子足够的底气插手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