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眨眼间1796年最炎热的时日即将来临,如果在后世此时则正在开学日的紧张时刻,当然贝尔加的各大学院此时同样是新生到来之刻。
教育很重要,不过此时没有人真正去关注教育,因为乌里雅苏台汗国和三大汗国已经开战三个月有余,从表面上来看乌里雅苏台汗国一直占据上风。
伊尔库茨克交易所已经成立,随着战争的爆发,此时交易所只能军用罐头和粮食是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其中增值速度最快的无疑是皇家开设的一家罐头公司。
这家罐头公司虽然是皇家开设,但是真正控股的是一位赵姓商人,其实一般而言皇室很少选择控股一家产业,他们手中最多掌控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毕竟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挤兑出公司之外,但是面对贝尔加、乌里雅苏台的统治者谁敢这样做?
这倒不是伊凡仗势欺人,而是把自己的合作伙伴挤兑出公司本身就不是光彩的行为,既然你不仁我又何须跟你讲义气?
如今乌里雅苏台汗国和贝尔加百分之八十的大型企业都有皇室的股份,可以说即便没有财政的上拨付伊凡也可以生活的非常自在。
商业上赚的满钵满盆,而军事上则没有商业上那么顺利,莫日根的对手是草原上的老牌强者延丕勒多尔济,其实当初让莫日根和他对敌有些不合适,但是想想另外两位将领就明白伊凡为什么这么做。
剩下的两位无论是苏莱曼还是普乔斯都没有对付蒙古人的经验,甚至刚开战时普乔斯多次失误,虽然没有产生太大的损失不过对于他的威信却是一个大的挑战。
幸好普乔斯也不是一般人,开战半个月之后他就恢复之前的状态,开始稳扎稳打边了解草原人战斗的方式边学习他们的各样战略部署。
一个月之后普乔斯开始在局部战役中获得优势,这并不是普乔斯成长的速度快而是他本身实力就要比那木济勒实力强悍。
三个骑兵师三万骑兵,并且还是精锐的正规骑兵,在军队数量相差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说这一局普乔斯必胜。
之前的失误只能归根到普乔斯身上而已,现在他对于草原的战斗方式开始一知半解,因此局势开始回转实属正常。
相比较普乔斯少将的倒霉,苏莱曼可以说是占据大便宜,虽然他对于草原上的战斗方式也不是很了解,但他毕竟是草原出身,并且还在胡勒根身边担任过一段时间副官。
不过这些并不书他能够一开始占据上风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手中有一个炮兵师,小小计谋之下成功让海合都见识到重型加农炮的威力。
只是海合都为之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而已,五千骑兵的阵亡即便是实力大涨之后海合都也非常的心痛,同时也让他开始从主动转为被动挨打。
其实从一开始伊凡就没有准备灭掉三大汗国,先不说灭掉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如何,仅仅是灭掉他们需要直接面对满清也不是伊凡想要的。
刚开始也许三大汗国不知道伊凡的目的是什么,但是随着战局的稳固他们开始明白起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后的战争看起来火气很大实际上双方的伤亡并不是很多。
如果说外蒙正在虚以委蛇的战斗,那么中玉兹的战争则要惨烈很多,阿尔塔臣达的一个军此时已经有一个骑兵师被打残,甚至那个炮兵师也在一次事物中损失很大。
当初阿尔塔臣达计划的很好,只要一个个部落横扫过去那么统一中玉兹北部只是时间的问题,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阿尔塔臣达的剧本走。
最不能在乌里雅苏台汗国的势力在中玉兹固定下来的是谁?是阔孜养父的弟弟塔里莫提,在他的唆使下北部的几个大部落开始联合在一起。
其实本身这些部落就有联合之心,只是他们因为祖祖辈辈仇恨的缘故没有人能够居中调解,此时塔里莫提跳出来自然没有人会拒绝。
当然如果是其他人来调解,虽然有很大的可能成功但是速度绝对没有这么快,塔里莫提有如此的面子还要多亏海日古和阔孜二人。
当初伊凡离开把这里的事情交给阔孜二人,本来就谨慎的海日古和阔孜二人不想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伊凡失去中玉兹的利益,因此一步步的稳扎稳打,这样一来才足足让塔里莫提坚持如此长的时间。
之前看起来没有什么,甚至很多中玉兹部落的首领还嘲笑塔里莫提兄弟二人无能,但是真当事情降临在自己身上,他们才明白塔里莫提能够坚持如此长时间多么难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造就塔里莫提在中玉兹草原上的赫赫大名,此时北方战神站出来居中调解谁会不给面子?
尤其这样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因此联合部落的抗拒很是强烈,阿尔塔臣达就是因为和他们战斗才会损失如此惨重。
当然中玉兹北部也并非全部都是顽强抵抗之徒,一些中小部落还是很向往乌里雅苏台汗国的富裕,因此不等阿尔塔臣达征讨他们就主动投靠,这样的部落不在少数。
阿尔塔臣达的伤亡虽然很是惨重,但是他获得的好处也非常多,最起码此时的杰特鲁部已经是二十余万的超大部落。
大量的青壮从牧民中补充到阿尔塔臣达的第二皇家集团军当中,作为一方统帅,阿尔塔臣达有资格临时扩充两万的军队。
只是和正规军不同,这两万军队明显也没有正规军装备精良,不过哪怕是这样也和联合部落的普通骑兵相差不远。
联合部落虽然让乌里雅苏台汗国在中玉兹的势力形成僵持状态,但是联合部落终究是不如乌里雅苏台汗国财大气粗,他们能够僵持也只是一时而已,长期耗下去最后失败的绝对是他们,不说其他粮食问题就无法解决。
因此想要获胜的唯一方法就是主动攻击,可是他们的能力不如第二皇家集团军,主动攻击的结果必死无疑,这才是真正僵持下来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阿尔塔臣达也明白,只是他知道自己的军令不给自己太长时间,当初伊凡可是说好让他在五个月之内完成对中玉兹北部的统一,此时已经过去三个月,如果不抓紧时间剩下的两个月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军令。
虽然现在中玉兹北部只剩下这一块难啃的骨头,可是其余的一些小部落也是需要花费相当时间的,不然阿尔塔臣达也不会如此焦急。
军中诸将们正在激烈的战斗,而此时伊凡却接到来自法国的国事邀请,一旦还是第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只是他和法兰西的关系……
虽然不至于是鸿门宴但是伊凡想要过去也是不可能的,政府也许很友好,但是直接、间接死在自己手中的那些人亲属朋友们呢?
这样的风险伊凡可不想享受,除此之外如何过去也是一大难题,俄罗斯帝国不用想,也许一踏出贝尔加行省的地盘自己就会被押送到莫斯科。
其他道路?从海路过去估计等他到法国一年的时间已经没有,因此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伊凡都不可能前往法国。
只是这样一来别人岂不是会看清他伊凡?认为他是一个懦夫?摇摇头伊凡把奢华的邀请函扔到一旁不再理会。
说起国事邀请伊凡想起东西方的严重不同,在19世纪末期之前,东方的真正掌控者可绝对不会访问其他的国家,因为这是对自己安全的不负责。
但是在西方国家两个皇帝互相访问仿佛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然这里面固然有欧洲是一家的原因在内,但实际上还是他们比较遵从规则。
东方的兵法和西方就能够看出严重的区别,在东方可从来没有不讲战略乌压压一片往前冲的例子,同时也没有两方将领方法商量好一样等待对方列完阵再开始战斗的例子。
不过这样一来到时说明为什么欧洲人都说东方人不绅士,想一想一群喜欢打破规矩的人如何让那些死板之人赞同?
都说东方的大国爱好面子,东方的大国指的是谁很清楚,只有占据中原的那个国家才可以被称之为大国。
但是实际上西方人才是真正的爱好面子,他们视荣誉为一切,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宁可伤亡惨重也不趁敌人还未列阵完毕就攻击的原因。
不过随着东西方的沟通,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真不知道是东方感染了西方,还是西方文明(聪明???)正在进步(亦或者落后)。
总之西方的国度在战争时开始施展阴谋诡计,开始从获得荣誉为主改为获得战争结局为主的改变,可以说如果在中世纪时期有一本三国,那么你完全可以横着走,什么大陆名将统统不是你的对手。
思议着这些事情,伊凡突然想起一个笑话,话说日本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一个手中有几十名武士的大名就是一方霸主。
因此他们在战斗时往往都喜欢如此形容描述战况:今日某某大名率领三十名大军打败某某大名二十名大军,某某大名死亡三名武士、伤二人,可谓是死伤惨重(的确很惨重)。
据说有一位诸侯很眼馋海对岸那个国度的富裕,因此找周边诸侯商谈一下募集整整上千名勇士,这已经是少半个日本国全部的兵力。
率领上千勇士的那位诸侯很是兴奋,因为他从来没有统帅过如此的大军,当他们横渡大海之后开始他们无尽的幻想。
当时中原的皇帝听闻海边渔村有海盗作乱很生气,因此命令周边的总督严家防范,并且一旦发现全部剿灭。
此时的日本国诸侯们还没有发现危机即将来临,因此还在为自己攻占一个个城镇(小渔村)而感到兴奋,虽然他们在攻占时损失很大。
不过报应很快来临,在渔民的通报下那位本省总督亲自前来征讨,当上万铁甲士兵出现在日本诸侯面前时他们傻眼,此时他们才明白原来这才是人家的正规军。
说到这不能不佩服一下这些诸侯,即便明知道必死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进攻,只是他们进攻的方式还是如同以前那样直接乌啦啦往前冲。
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位总督倒是吓一跳,因为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战斗方式,唯恐其中有陷阱的总督选择撤退。
欺软怕硬的日本士兵看到铁甲士兵撤退恐惧一扫而空,不过总督虽然下令撤退但是却没有一味的撤退而是不时的把各种计谋施加在这群日本武士的身上。
最后的结果很戏剧化,铁甲士兵没有损失一人,而远渡重洋的一千日本武士却死伤殆尽,剩下的几十名武士回到日本之后开始宣扬中原的强大,然后百年内都没有任何一名诸侯敢打海对岸那个国度的主意。
当然这还是他们把那上万铁甲士兵当成整个中原全部军力的缘故,如果他们明白这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该做何感想。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