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18.18xs.”查找
当时,先皇麾下的张飞、关羽、简雍等人,都没有“正经的出身”,这个举茂才的名额就显得更加珍贵,对提升自己集团的政治影响非常重要。
但是,不管是对自己的兄弟还是老部下,包括徐州本地的“名士”,刘备都没舍得用;
对于拥立自己“上位”的糜竺,刘备也没舍得用;
对于从北海千里迢迢赶来投奔的孙乾,刘备还是没舍得用;
最终,经过左思右想之后,刘备还是把这个珍贵的茂才名额,送给了袁绍的长子袁谭。
此时的袁谭已经是青州刺史,属于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此时的袁绍虽然贵为翼州牧,但手上也只有一个举茂才的名额,自然不够用
就这样,袁谭很乐意地享用了这个茂才的名额,袁氏父子也因此欠了刘备一个人情,这就是官渡之战前,刘备败逃,选择北上青州的原因。
当时,袁谭亲率军队前来迎接,也算给足了刘备的面子,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个月;此时的袁绍更是不顾前线的战事,亲自跑了二百里前来相迎。
不得不说,刘备确实很有政治头脑:他用一个茂才的名额,就轻昂地搭上了“四世三公”的袁氏,在乱世中换得一条退路,确实很有先见之明!
当然,正是因为刘备举荐袁谭为茂才,有“巴结”袁家的意思,朱熹自然不敢明言。
“朱大人,那……举贤良方正,这又是怎么回事?”
“刘公子,在“察举制”中,举孝廉、举茂才是常科,每年都有相应的举荐名额;举贤良方正则不同,这一般是在发生天灾的时候,由大汉皇帝从现有的学子和现任官吏中,选择能力贤良和人品方正者,授以重要官职。”
朱熹略微思索后说道:“出身于贤良方正者,所有人都比较熟悉的就是刘焉。刘焉先是以宗室的身份任职“郎中”,但他不是近支宗室,算不上过硬的出身,要想继续升官,这几乎没有可能;在后来,他正是有了“贤良方正”的身份,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冀州刺史、南阳郡守、宗正、太常等高官。”
“由此看来,在先汉时期至现在,“庶族”群体要想做官,就只有通过“举孝廉”这一条路!因为举茂才、举贤良方正,这都被现有的官员给抢去了!”刘闪感慨地叹道:“确实是难于登天啊!”
“刘公子,其实,除了“察举制”以外,还有“征辟制”作为补充。不过,由于出身的原因,通过征辟而来的官员,就算能力再出众,也很难做上高官。”
“哦?“征辟”又是为何?”刘闪很是陌生,他确实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刘公子,所谓“征辟”,就是皇帝或官员不定期地征召属吏,由皇帝发出的征召令称为“征”,官员发出的征召令称为“辟”,合称“征辟”。通过征辟步入仕途者也有很多。”
“哦?能否例举一些?”刘闪越发来了兴趣。
“比如董卓,他因为晓勇好战,被当时的凉州刺史成就征辟为从事;比如刘表,他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比如司马懿,他被曹操以丞相府的名义征辟为文学掾;再比如陈群,在先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先皇就征辟陈群为别驾。不过,陈群本来就出身于“士族”的颍川陈氏,他不愁没有官做,在先皇败走小沛之后,他并没有跟随。后来不久,陈群就被察举为茂才,担任曹操属下的西曹掾属。”
“就算有了“征辟”作为补充,庶族仍然很难步入仕途。”刘闪想想这几人征辟前的身份,几乎没有一个出身于“庶族”群体。
朱熹本是蜀中的“庶族”百姓出身,他能通过大汉的改革步入仕途,短时间内就做到“假郡守”的高官,自然对先汉的官员选拔制度感慨良多。
“当推举人才的权利,沦落成各个门阀士族之间赠送报恩,或明里暗里的交易,就再也没有公平和公正可言。做官的权利,已经完全被士族群体所垄断。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庶族”到“士族”的身份跨越,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跨越的天堑!”
“朱大人,那……常见的门阀、世家子弟,他们是否都属于“士族”?”
“有的门阀之家可以算作“士族”,但许多“世家”却算不上“士族”。因此,要平衡现有的“士族”与“庶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还需慎重而行。”
“哦?为何门阀之家可以算作士族,而各大世家却不算?”刘闪好奇地问道。
“自先汉以来,被察举或征辟的人,几乎都成了推举者的门生和故吏。他们能被察举走上仕途,并非是因为才能出众,而是源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同时,他们会对察举人感恩戴德,做官之后,又会拿出自己手里的名额来报恩,这就出现了累世公卿的“门阀士族”。”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