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函谷关。
伴随着一阵古朴且悠长的声响,函谷关那坚固的城门缓缓开启。
透过那显得有些幽深的门洞粗略向里面望去,等候在函谷关关门之前许久的赵国大司马赵平一行人却是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分的戒备森严。
不过没有等大司马赵平一行人打量多久,一阵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忽然出现在了他们的耳畔,与这些脚步声一起出现的还有近百名身着墨色甲胄的秦军士卒。
在函谷关前大司马赵平一行人的注视之下,这近百名秦军士卒整齐而迅速冲出了函谷关关门,极短时间之内便在函谷关关门的两边排列了一条笔直的道路。
缓缓观察着自己面前这一条由近百名秦军士卒排列而成的道路,细细端详着这些秦军士卒身上所穿着的坚固甲胄、手中所握持的锋利长戟,在赵国之中主领军务的大司马赵平心中不禁暗暗点了点头。
自从六年之前那一场秦国与魏国的大战之后,天下之间的有识之士都以为秦军精锐胜于曾经纵横八荒的魏军。
今日亲眼见到秦军军势之盛、秦军兵器之良、秦军士卒之勇,大司马赵平只觉得秦军精锐之名实在是所言非虚啊。
秦国之军如此精锐,再加上驻守之地乃是天下有名的雄关函谷关,赵军十五万大军数月不得寸进也实在不令人惊讶。
也就是在大司马赵平细细打量着面前这近百名秦军精锐与眼前这座函谷雄关之时,数名身着墨色甲胄的秦军将领却是沿着这条笔直的道路来到了赵平一行人的面前。
听到耳畔阵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赵国大司马赵平缓缓收敛了自己的心绪,站在原地默默等待着面前秦将百里邑一行人的到来。
等到秦将百里邑与其身后的秦军将领距离自己不远之际,大司马赵平却是快步上前躬身见礼道:“赵使赵平见过将军。”
“赵使不必多礼。”看着自己面前赵国大司马赵平脸上的笑意,秦将百里邑却只是轻轻拱了拱手表示回礼,“据赵使先前所言,赵使此次前来秦国是为了与秦国休兵罢战?”
“正是。”面对秦将百里邑对于自己这番不冷不热的态度,赵国大司马赵平却是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沉思片刻将心中那份因为秦将百里邑刚刚的态度而产生的不满完全消散之后,就见此刻的大司马赵平当即满含笑容地沉声说道:“赵平此次前来确实是为了秦赵两国休兵罢战之事。”
“此次大战秦国与三晋的大战,我秦赵两国各自动用了少说有二十余万的兵力。而经过数月以来的连番大战,无论是我赵国还是秦国,损失都不算小。”
“如此这般破费民力的战争,对于秦国与赵国都不值得的。赵平此次前来秦国就是奉了赵侯之命,与秦国休兵罢战,尽快了结这场对于秦国与我赵国都不值得的战争。”
就在大司马赵平在函谷关前慷慨激昂地诉说着自己此次前来的大义之时,站在他对面的秦将百里邑却是默默地听着他的每一句话语,甚至有时候还轻轻点头表示对于赵平的支持。
此刻的函谷关前恰如后世的一间课堂,赵国大司马赵平正是那讲台之上的老师,而秦将百里邑则是默默听讲的学生。
等到作为老师的大司马赵平为其诉说完了自己此次秦国之行的目的之后,作为一个认真勤学的好学生,秦将百里邑先是表示了对于面前这位老师的支持。
紧接着便向他抛出了一个心中的疑惑,“既然赵使也知道此次大战于我秦国、于赵国都是不利,那么赵国有为何派出大军千里迢迢来攻击函谷关呢?”
“这……”
对面秦将百里邑态度的突然转变实在令大司马赵平有些始料不及,看秦将百里邑刚刚的神情他还以为秦将百里邑已经同意了他的观点,没有想到秦将百里邑却是在暗地里给他下套子。
就像秦将百里邑刚刚抛出的那个问题,赵国明知此战对于秦赵两国皆是不利的情况之下,那又为何要派出宿将晋阳君赵垣率领十五万赵军士卒攻打秦国呢?
事实上谁又能不明白赵国此次之所以与三晋结盟,甚至不惜派出十五万大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乃是因为赵国要遏制秦国向山东之地的发展。
六年之前的那一场秦国、赵国与楚国一同对付当时的中原霸主魏国的战争,赵国与楚国虽然说是从魏国手中夺回了一部分的土地,但是两国的收获加起来都没有秦国的收获大。
通过六年之前那一场与魏国的战争,秦国不仅一举收复了丢失的河西之地,而且还从战败的魏国与韩国手中接连夺取大片土地。
鲁国孔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眼见秦国通过那场战争获得那般丰厚的收益,赵国甚至楚国上下又怎么可能没有对于秦国怨气呢?
不过相对于大战之后国内出现动荡需要通过与秦国盟好来使得外敌不敢侵入的楚国而言,赵国这个秦国曾经的盟友对于秦国不满却是表现得愈发明显。
再加上身为晋国继任者天然就提防西方的秦国破关东出以及魏国用卫国对于其的拉拢,原本与秦交好的赵国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与秦国的盟约,更是派出十数万大军与昔日的盟友兵戎相见。
赵国对于秦国这般迅速的态度转变正应了后世约翰牛首相丘吉尔的那句名言: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世上只有永远的利益。
赵国此次攻伐昔日的盟友秦国,不正是为了利益;秦国派出十万步骑大军攻入赵国土地,并且扶植中山国与赵国作对同样也是为了利益。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后世《史记》之中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战国时代的主题除了战争,还有各种利益的碰撞。
就比如此刻赵国大司马赵平之所以来到这函谷关下与秦将百里邑进行这一番交谈,不正是因为赵国利益因为这场战争受到了损失了吗?
将视线重新拉回此时此刻的函谷关下,看着一脸的尴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大司马赵平,秦将百里邑半是笑言半是认真地说道:“赵国主动与我秦国交兵,如今却又派出赵使前来我秦国求和,赵使难道是觉得我秦国可欺不成?”
“不不不……”
“赵平对于秦国绝无此意。”听到了秦将百里邑这一番明显带着威胁的话语,大司马赵平连忙出声否认。
看着面前明显不善的秦将百里邑,大司马赵平顿时之间心念百转,最终他的目光之中却是闪过了一丝光亮,“将军,此次秦赵两国之间的交兵实乃我赵侯轻信了魏人的鬼话,这才造成了两国之间原本不应该存在的关系。”
“正是为了弥补秦国这次的损失,赵侯才会派赵平西入秦国。一来,向秦国致以我赵国最诚挚的歉意。二来,则是为了使秦国与我赵国休兵罢战,并商议我赵国应该如何赔偿秦国的损失。”
相比较于刚刚那一番初闻悦耳动听、细想之下实在空洞的言辞,秦将百里邑显然对于大司马赵平这一番务实的话语比较满意。
脸上的神情因为这一番话语而渐渐变得缓和之后,秦将百里邑似乎还有些不放心地问道:“赵使此话当真?”
“当真。”以一种无比坚定的语气回答了秦将百里邑的话语之后,大司马赵平却是轻轻将话题引导到了此刻依旧在进行的战事之上,“将军可别忘了,此次秦国所要对付的敌人除了我赵国以外,还有魏韩两国。”
“若是我赵国与秦国休兵罢战甚至重修旧好,那么秦国完全可以抽出手来全心全意地对付魏国与韩国。”
“我想以秦国的国力再加上已经渐渐从与越国的战争之中抽出身来的楚国,对付魏国与韩国的困难应该不大吧?”
没错,大司马赵平就是在出卖自己的盟友,而且从他的话语之中更是听不出对于这种行为的任何羞耻。
秉承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理念,为了早日从秦国步骑大军与中山国的多面夹击之中解脱出来,为了维持赵侯赵章薨逝之后国内的稳定,赵国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境地了。
只要能够达到这两点的目的,不要说是两个曾经和赵国有所龃龉的盟国,就是要割让国土与秦国,此刻的赵国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而赵国大司马赵平这一番出卖盟友的话语,显然是触动了秦将百里邑心中绷紧的那根弦。
沉思片刻之后,秦将百里邑再也不复刚刚冷淡更是以上宾之礼,将赵国大司马赵平迎入了函谷关中。
看着主将百里邑将这位赵国大司马安排妥当之后,一直跟随在其左右的副将缓缓来到了他的身后轻声说道:“将军,今日之事关重大,末将以为这件事应该提前通报秦公以及武安君。”
听完了身后副将这一番话语,秦将百里邑双眼之中立时闪过了一道寒光,然后面色郑重的转过身去看向了这名副将。
“此事交由你亲自去办,尽快派出精锐骑兵分别前往泾阳与宜阳,务必将这个消息安全送到秦公与武安君手中。”
“诺。”
等到这名副将的身影缓缓消失在自己视野之中,秦将百里邑的目光缓缓望向了东方的天际。
……
秦国,宜阳郊外,秦军大营。
在魏将庞涓率领着二十五万精锐大军气势汹汹向着曾经的韩国故都、如今的秦国东部重镇宜阳而来之时,秦国同样派出了武安君吴起、军师孙伯灵以及二十万精锐秦军赶到了宜阳城下准备应战。
二十五万对二十万,因为秦国、魏国、韩国三方君主的意志,这一场几乎是这次秦国与三晋双方大战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即将在宜阳城下展开。
此次宜阳之战,不仅仅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走向,更是决定着整个天下未来的走向,可谓是意义重大。
为了应对气势汹汹而来、想要和秦军展开决战的二十五万精锐魏韩联军,秦军一方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伴随着秦军统帅武安君吴起的一声令下,五万秦军趁着对面魏军初来、立足未稳之际迅速进入了宜阳城中。
如此一来,秦军虽然在表面上看是分散了兵力,有被对面兵力占优的魏国大军各个击破的可能,但是实际上此刻的秦军大营和宜阳城之间却是形成了掎角之势。
一旦魏将庞涓派出重兵攻打秦国重兵防守的宜阳城,那么剩下的十五万秦军便会从侧面对魏军发动攻击,对魏将庞涓所率领的魏韩联军进行多面夹击。
反之若是魏将庞涓选择与城外秦军交战,那么其也势必会受到宜阳城内的数万秦军的攻击。
可以说,武安君吴起先行落下的一子,就已经让此刻战局偏向了秦军一方一些。
此刻的秦军大营主帐之中,作为此次秦军统帅的武安君吴起正站在一张沙盘面前,而他的身旁站着的乃是一身白衣的秦国客卿、军师孙伯灵。
不过此时两人正在探讨的可不是已经积蓄了数月的威势、就要爆发的宜阳之战,而是千里之外楚国、陈国、项氏一族对于越国的战役。
此次东南战场,答应了魏国条件的越国出兵十五万,企图趁着楚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举攻占楚国的东部要塞昭关。
不过因为提前收到了由秦国栎阳君甘龙转呈的消息,楚国同样派出了由当时将军上官祖钊为主将的十五万精锐前往东部做好了迎战越国大军的准备。
楚国与越国双方在昭关之地展开激战,几场战役下来两方都没有占得什么便宜昭关战事立刻陷入到了僵持之中。
楚越两国陷入到了长久的对峙当中,那些原本忌惮越国国内重兵的势力看到越国内部空虚,如何能够放过这一个天赐良机。
在越国中部的故吴之地,一直心心念念的震泽项氏八千子弟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其族地震泽向着吴国曾经的都城吴城杀了过去。
短短数月之间,不仅曾经的吴国都城吴城重新挂上了象征着吴国的赤色旗帜,而且整个故吴之地都陷入到了复兴吴国的战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