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李恪,你这也太狠了,多年的交情,你真打算一点都不给?”听到李恪直接把一万五千支步枪都给砍了,叶挺气得就差指着李恪的鼻子骂他了。
“中正式步枪和博福斯山炮可都是中央军的装备,我给了你,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李恪白了一眼对方,也没管对方的脸色。
“那汉阳造呢?”叶挺当即改变主意,退而求其次。
“刚不说了吗,这武器已经停产了,我手上也没多余的库存。总不能让我从仓库翻新一批出来给你送过来?”李恪耐着性子解释道,也就眼前人是叶挺,换成其他人,李恪都不想搭理。
“你这前线部队有啊,叫他们换下来,你给他们换新的。”
“现在在打仗,我这个时候换装备?你真当我傻子。”虽然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都是一样口径的步枪,但毕竟有些区别,需要时间适应,“汉阳造你就别想了,仓库里倒是有一堆缴获的日军装备,要不要?”
“日军装备?”叶挺眼前一亮,“要,这个给我来一万五千支步枪没问题吧,反正你的部队也不用。”
“叶军长,我们其实有部队在用,皖中游击队等敌后部队就是使用的日式装备。”斯鹏文解释道。
“那才多少人,你这从日军缴获的武器装备,他们用的完?”对于皖中游击队等六战区的游击部队,叶挺也知道点情况。
“一万五千支步枪就别想了,这么大的数字,我也不敢给你,最多5000支步枪。当然你要是肯来我手下当个集团军司令,别说一万五千支38大盖,整个集团军装备我都按照第2军给你打造。”李恪笑着道。
“叔民,你这合适吗?我可还在这儿呢!”周翔宇开着玩笑道。
虽然周翔宇看似轻松,但心里也有些紧张,没想到国民党这边为了拉拢叶挺,可以给出这么大的价码。他不怀疑李恪的话,李恪毕竟是掌握着军工系统的人,要是这点都不能保证,那还是他吗?
“5000支步枪太少了,再怎么也得一万两千支,还得给我配50门鬼子的92步兵炮,100门迫击炮,掷弹筒也给我来几百具,子弹不要太多,1000万发。”
“不可能,最多6000支步枪,10门92步兵炮。。。。。。每支步枪配100发子弹。”
“这也太少了,难怪你李恪这么有钱,哪有这么砍价的。1万支步枪。。。。。。每支步枪300发子弹。”
。。。。。。
于是两人就当着在场众人的面,像市场小贩一样,在那儿来回讨价还价。最后,李恪答应给7500支步枪,15门92步兵炮,30门迫击炮和100具掷弹筒,还有100挺歪把子,20挺92式重机枪。每支步枪配150发子弹,机枪配1000发子弹,至于炮弹,92步兵炮只给了每门25发炮弹,迫击炮和掷弹筒,每个50发炮弹
不是李恪不想给多的,而是在日军那里缴获的武器虽然不少,但弹药并不多,就算李恪想给,也得考虑给自己的游击队留够。虽然这个数字不到叶挺说的一半,但对于叶挺来说,其实挺满足了,就这些武器,就足够装备一万多人。加上从苏北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武装、日伪军那里缴获的武器,差不多能填满缺口,就算是后面缺,直接可以去日伪军那里抢。
“长官,你给这么多武器弹药给新四军,要是校长知道了怎么办?”斯鹏文倒不是舍不得这些武器,说实话这些日军武器虽然不错,但跟自己部队用的并不通用,弹药打完就是烧火棍,他只是担心这件事被老蒋察觉到,从而影响李恪。
“无妨,又不是一次性给,分批慢慢给,这样目标就小了。再说新四军装备好了,头疼的也该是日伪军。”虽然新四军跟苏北的国民党军队有冲突,但一般会避免,主要的敌人还是日伪军。
装备好点的新四军,肯定会让日军很头疼,那样日军就无法全力进攻他们。
“可新四军跟我们的部队也有冲突,特别是苏北那边,要是顾长官知道,会很麻烦。”斯鹏文解释道。
“所以我给的是缴获的日式装备,谁能证明是我给的?”李恪白了一眼斯鹏文,“对了,你这边准备让部队撤退吧,继续打下去也没什么意思,我们奈何不了日军,日军奈何不了我们。修整一段时间,就北上,好好给我教训那个鬼子亲王。这可是个中将亲王啊,咋就不是大将,要是能弄死个大将缴获把大将军刀也行啊。”
“请长官放心,我一定想办法给您缴获一把鬼子大将的军刀。”斯鹏文认真道。
“算了吧,要是大将军刀那么容易弄到,我们还会被日军打成这样?”斯鹏文的好意,李恪自然心领了,对方说的容易,但很难办到啊。
就目前,在华日军中,就三个大将:分别是华中派遣军、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的司令官,就连台湾守备军的司令官也就一个中将。想要获得一把大将的佩刀,除非把其中一支日军打到投降,才有可能。但这个也太难了,三支日军,随便一支就有几十万,歼灭一两万、两三万日军付点代价还能实现,击败几十万日军,目前的中队还没这实力。
除非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把美国拖下水后,或许还有可能。
。。。。。。
“希夷,你这胆子也够大的,找李恪要武器装备,我开始都愣住了,幸好我反应够快。只是让我没想到的是,最后他还是给了,虽然数字只有你说的一半,但能给就不错了。”
从李恪那里离开后,走在路上,周翔宇就忍不住对叶挺说着刚才的事。
“其实我也没打算要一万多支步枪,我知道他不会给那么多。这次李恪冒着风险给了我们武器,下一次恐怕就不是这么好说话了,即便是给,估计也不会多给,甚至可能一点都不给我们。”叶挺认真道。
虽然他跟李恪的私交不错,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两人除了在黄埔时期共事过一段时间,后面十年内战期间基本断了联系。
周翔宇点了点头,“没错,不过有了这些武器,新四军的日子应该要好过点了。不像八路军,现在家大业大,装备缺口比新四军大多了,日子可比新四军难过不少。”
“对了,恩莱,你还是别送我了,这一路太危险,而且那个杨遇春对于我们。。。。。不,对于你们gcd的人很仇视。从这里去新四军根据地,就必须经过他的防区,他可能不敢违背李恪的命令对我们下手,但难保不会向日本人透露我们的行踪。”叶挺说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现在并不是gcd身份,不禁有些尴尬,好在很快圆了过去。
叶挺的表情,周翔宇也看在眼里,但他更关心此次前去新四军军部的安全问题,“难道我们就不可以不通过他们,我们自己独自穿过津浦线吗?”
叶挺摇了摇头,“恩莱,你可能不知道皖中游击队在安徽这边的影响力。皖中游击队可谓是我们游击队的翻版,只是党派不同、信仰不同。而且为了支持游击队的发展,安徽省政府颁布了减租减息的政策,那些地主也不是都想当汉奸,而且日本人压榨比之前政府还狠。
这个政策一出,所以立即得到了地主和普通农民的支持,而且李恪为此派了不少政工人员。我研究过李恪的一些政策,他对我们的威胁可比老蒋大多了,他是想通过一系列改革把农民争取过去。
你在湖北待了不短的时间了,应该清楚李恪在湖北的影响力吧!
所以我们要想从安徽去江苏,有皖中游击队的策应,我们会很顺利,但这也是我担忧的地方。”
“不用担心,李恪不敢让我出事,不然破坏国共合作的罪名,他担不起。要是杨遇春以及他下面的人乱来,李恪肯定绕不过他,以李恪的能力,就算是杨遇春投靠日本,也能把对方除掉。”周翔宇想通其中关键后,倒是很轻松,“不过希夷你怎么对农村工作这么了解了?”
在周翔宇的印象中,叶挺更像是个职业军人,没去打过游击,照理说应该对农村工作了解不多才对。但刚才的那番话,显然对方又是知道一些的。
叶挺突然大笑道,“翔宇,这些很多可不是我说的,是鲍锐同志给我说的。”
原来跟在叶挺身边的有个中年男子正是以前跟黄淑仪联络的鲍锐,只是不知道对方怎么去新四军了。
听到叶挺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推,鲍锐不禁苦笑,“周书记,我的情况你还不了解,有些是我说的,但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还有些军部里面一些擅长这方面工作的人对军长说的。”
对于鲍锐的话,周翔宇选择了相信,因为对方干了多年的情报,要是说情报工作,对方倒是挺了解,但农村工作,周翔宇不认为对方这么快就搞清楚。
正如周翔宇所猜,第二天当他们一行人准备穿越日军控制区域的时候,李恪派人来了。人不多,只有十几个人,还带着一部电台,负责他们一行人的安全,带头的是个少尉,周翔宇不认识,只知道对方是黄埔10期毕业的,其他的一概不知。
周翔宇一行人不算太多,除了李恪派来的十几人外,他们自己的也就十个人,一共二十多个人而已。不过李恪答应给他们的武器却是没有一起,那么多武器,这点人也带不了多少。李恪是打算分批,通过游击队交给对方,这样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力。
。。。。。。
“什么?战斗结束了?”听到薛岳的话,身在南昌的陈诚有些激动,拿着话筒的手也有些手舞足蹈,差点没拿稳。
“结束了!”薛岳喜悦的笑声从对面传来,可见薛岳也很激动。
“斩获如何?”陈诚有些迫不及待。
“目前还没统计出来,不过至少歼敌上万。可惜的是,斋藤那个老鬼子跑了,有些美中不足。”薛岳说道。
“不影响,歼敌过万,这可是大捷啊!谁说我们九战区打不出大胜仗,这次不就是吗?”陈诚都快乐得合不拢嘴了。
这也不怪他,主要是他的指挥能力,一直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诟病,就连杨杰都在公众场合指责他不懂指挥。虽然这次大捷是薛岳指挥的,但陈诚脸上也有面子。
当然他也忘了为了这次大捷,他这边动用了日军6倍以上的兵力,而且伤亡比日军还多,代价无疑很大。而李恪这边取得黄梅大捷,可是3:1的兵力对比,后面这次策应九战区的行动时,兵力是2:1,而且还是压着日军打。
“伯陵,让下面的部队打扫战场,然后快点把战果统计出来,我好给委员长汇报。”陈诚催促道。
“这个没问题,很快就能统计出战果!”对于这个,薛岳自然举双手赞成。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周翔宇等人刚走,万家岭那边的战斗就结束了,当然这些周翔宇等人肯定不知道,毕竟小心翼翼穿过日军控制区域,不知道外界的消息。等他们知道这事的时候,还是从新四军军部知道的。
虽然101师团最后还是突围了,但损失却是极为惨重。从行动前的近两万人,最后只有不到4000人突围出去,包括师团长斋藤弥平,和其中一个旅团长、三个联队长。
剩下一个少将旅团长,以及一个步兵联队联队长、炮兵联队联队长、骑兵联队联队长都被击毙。
而在战场战斗中,表现最为出色的毫无疑问是74军,其他的部队虽然也不差,但都被74军的光芒遮住了。军长俞济时不就不说了,主要是51师师长王耀武和51师153旅副旅长张灵甫在这次战斗后,也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