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要不要插手这件事?要是真让汪精卫逃出国内投靠日本,对于前线的将士、还有广大民众是个很大的打击。”李浩文的话带着请示的意思,虽然他已经是李恪的大姐夫,但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应该摆在哪儿。
“怎么插手?”李恪直摇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汪精卫就是要叛逃,当一个汉奸。没有证据,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代总裁动手,而且这件事情我们也不能插手。”
这件事情摆明了是老蒋的一个阴谋,要是李恪插手,反而会授人以柄。
“那我们总不能看着汪精卫叛逃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吧?”李浩文显然不太认同李恪的看法。
“自然要采取措施,但不是现在,而是汪精卫真正叛逃之后。”李浩文的态度,让李恪有些惊讶,但他的注意力还在汪精卫一事上,“委员长等着汪精卫叛逃,无非就是想坐实对方的罪名,然后一举除掉。我要是没猜错,估计是戴笠派人暗杀汪精卫。
既然戴笠他们能暗杀汪精卫,我们也可以。要是军统刺杀成功,自然不需要我们动手,但要是军统刺杀失败,我们的人就去接替军统完成任务。到时候即便是有人怀疑,也是怀疑到戴笠的军统身上,不会把你我等人拖进水中。
而且汪精卫待在国内也不是好事,他整天鼓吹‘求和’、‘中日友善’等,对于军心这些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可以把那些想当汉奸的人一举除掉,不仅能除去汉奸,也能杀鸡儆猴,震慑那些对日抱着幻想的人。”
虽然猜到老蒋在汪精卫一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李恪此时也没其他办法能解决掉汪精卫。即便是老蒋不暗中推动,以汪精卫的性格,十有还是会叛逃,毕竟这位在国内斗不过老蒋,只能去外面搬救兵。
既然注定要当汉奸,李恪觉得刺杀对方也不是不可以,当然前提是对方逃出国内,不然他不会对汪精卫动手的,这是原则问题。
“你的意思是让我们在军统后面,协助他们刺杀掉汪精卫?”李浩文很快就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差不多。不过我们不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在汪精卫身上,他身边的人,那些汪的跟随者,都可以列为目标。这样,即便是汪精卫这边刺杀失败,也能极大地打击这些投降派的嚣张气焰。”对于这件事,李恪还是求稳,争取尽可能打击汪精卫集团,而不是仅仅限于汪精卫一人。
“明白!”
“少爷,西安急电,委员长命少爷明天必须赶到西安。”两人的话还没说完,李旭东就拿着一封电报匆匆而来。
李恪接过电报大致浏览了一下,不禁苦笑,“这个委员长,还真不放心我,这么着急把我叫到西安去。浩文,汪精卫的事情就像我们说的办,提前做好准备,看汪精卫到底会在哪儿暂时落脚。”
第二天李恪乘飞机前往西安的时候,汪精卫一行人也乘坐龙云准备好的欧亚航空的客机飞往河内。
汪精卫逃到河内的消息,18号当天知道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已经汪精卫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在昆明滞留着。但随着不见汪精卫回来,重庆方面才发现不对劲,汪精卫说的因为不舒服要在昆明多待一天,但20号并不见汪精卫回来。而且陈布雷在汪精卫的办公室找到了两封书信,一封写给国民党中央,一封写给老蒋。
看到这两封信,陈布雷就意识到大事不好,当即就给在西安的老蒋发报,他则是带着两封信前往林森的住所。
林森没有打开那封让老蒋亲启的信,而是看了那封写给国民党中央的信,看完之后林森重重地连信拍在桌上,生气道,“这个汪精卫想干什么?跟日本和谈?我看这是卖国,当汉奸吧!”
林森虽然年龄不小,但也有骨气,汪精卫的一番说辞并没有得到他的认可。林森没想到汪精卫居然不经商量就去与日本人和谈,这让他很失望,没想到对方居然会这么做。
“林主席,现在怎么办?汪主席已经到了河内,我们就算是想追也追不回来。”陈布雷也有些着急,“而且周佛海等人也都跟随其一起叛逃,这件事情要是传出去,对于国民政府和我党形象是个很大的打击。”
也不怪陈布雷着急,他之前就有些疑惑周佛海为什么待在昆明不回来,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汪精卫这群人中,有国民党代总裁、宣传部部长等诸多党政高官,这事要是传出去,还不知道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林森显然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这个事情暂时不公布,立即给蒋委员长汇报,要是能把汪精卫劝回来最好,要是劝不回来,后面再说。”
林森想的是趁着目前事情还没有传到公众耳中,先把事情压下来。虽然汪精卫去了河内,但毕竟还没有正式投靠日本人,一切都有挽回的机会,能挽回最好,不能挽回再按照不能挽回的情况来对待。
。。。。。。
“近卫君,汪精卫终于迈出了这一步,离帝国解决支那问题的时间不远了。”看着土肥圆贤二传来的电报,外相宇恒一成也不禁露出笑容,这算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宇恒君未免太过乐观了,汪精卫虽然是支那政府中影响力很大的政治人物,但其没有军权,无法影响支那军队。难不成宇恒君认为,仅仅劝降汪精卫就能解决支那战事?
想要结束在支那的战争,必须拿下武汉,让支那政府看到帝队是不可战胜的,这样才能逼迫支那政府以及支那军队投降。”作为陆相的板垣征四郎反驳道。
“坂垣君,拿下武汉太过困难,为了防守武汉,支那政府集中了一百多万军队,以现在支那军队的实力,我们得投入多少军队?50万?还是60万?我们的财政根本支撑不了那么大的战争行动。”宇恒一成厉声道。
板垣征四郎这个陆相和宇恒一成这个外相矛盾不小,虽然他们二人都是出自陆军,宇恒一成还是大将,板垣征四郎只是中将。但板垣征四郎在陆军年轻军官中很有影响力{虽然坂垣已经53岁,但宇恒一成却已经70岁,相比而言自然年轻},所以也不是多怕宇恒一成。
两人的矛盾来源于对中国的劝降方式。宇恒一成虽然赞成中日和谈,但却坚持以老蒋下野为前提,扶持汪精卫上位;板垣征四郎则是不赞成老蒋下野,因为老蒋掌握着中队,中日和谈不可能绕开他,他不反对扶持汪精卫,但他坚持诱降老蒋。
所以两人为是否让老蒋下野这个事,分歧很大,所以才会有这个场面的发生。
“坂垣君、宇恒君,你们偏题了。
我能理解两位对帝国的忠心,但现在是讨论汪精卫的事,我们必须先把他握在手中,无论是扶持对方,还是以此诱降蒋介石,后面根据情况再说。”本来心情不错的近卫文麿被两人这么一闹,顿时有些不悦。
“近卫君,对于劝降汪精卫我不反对,但必须做好准备,明年争取一举拿下武汉,这样我们在谈判上才能掌握主动权。”坂垣不想在那件事继续争论,反而是退而求其次,把众人的议题转移到对武汉用兵的上面。
对于武汉用兵,在日本内阁里面并不是什么秘密。本来按照近卫文麿的打算,现在已经拿下了武汉,但因为中队抵抗很强,这才拖到现在才重新把这个议题摆在桌上。
目前对于是否对武汉用兵,国内的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不应该,但更多的声音则是支持对武汉用兵。之前扩充那么多军队不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战事,军队都组建了,总不能不打仗就解散吧,那样肯定会引起部队的哗变。
近卫文麿也赞成对武汉用兵,因为目前日军在中国战场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中队依然控制了很多地方,武汉这个抗战中心,自然是日本人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只是因为对武汉用兵的数量上,内阁的意见不统一。根据军部特务机关对之前中日一系列战斗的分析,以中队的实力,要想拿下武汉,他们日本至少要投入50万,甚至更多。
军部的计划是从三路进攻,其中主要进攻方向是沿着长江而上。辅助进攻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沿着大别山北麓从背面夹击武汉,另一条是进攻广州,切断中国对外联系。
根据军部按照中队的部署情况得出的节六安,三个方向的进攻,必须集中50万以上的兵力,这还不算防守江浙沪地区的军队,所以这个计划一提出来就遭到大藏省的反对,因为没钱了。
因为战争,日本的财政已经濒临崩溃,要是再发起一场50万军队以上的作战行动,财政就可能真的崩溃。当然这个崩溃是指财政的正常状态,大藏省认为战争不会持续很久,也就没采用战时政策。要是实行战时政策,所以资源倾斜于战争,自然不会出现没钱的事情。
“贺屋君,要是再发起一次50万帝队以上规模的战斗,大藏省是否可以支撑下来?这关系帝国的未来,还希望贺屋君能够竭尽全力。”近卫文麿的这话,显然是赞成坂垣的建议,但是打仗肯定得需要钱。
近卫文麿面前的是长着一个方脸的干练男子,此人就是他的大藏相---贺屋兴宣,之前的战斗能支撑下来,就是对方采取了很多措施,这才保证了作战的费用需求。
贺屋兴宣脸色不太好看,躬身行礼道,“近卫君,帝国的财政不容乐观,支撑这么大的一场战斗很难。”
贺屋兴宣的话算是变相拒绝了近卫文麿,这让近卫有些不高兴,但他也没法责怪对方,毕竟自己还需要对方帮自己管理大藏省。
“贺屋君,这场战斗关乎帝国的命运,要是不拿下武汉,我们就会陷入战争深渊,希望贺屋君能想办法。”旁边的板垣征四郎则是求着贺屋兴宣,语气也很客气。
贺屋兴宣也有些为难,他必须保证财政能够正常有序运转,这样在战争结束后才能很快恢复过来。他自然不希望一场战争把整个财政整崩溃,但板垣征四郎的话又让他有些意动,弄得他现在很是纠结。
看着近卫和坂垣那充满期待的目光,贺屋兴宣最后还是点了点头,“近卫君,要是真如你们所说这样,我愿意一试。不过这场战斗可能会整崩溃财政,我希望帝队能够快速结束战斗。”
“哟西。”近卫文麿露出喜悦之情,“贺屋君果然是帝国忠臣。坂垣君会让军部协助于你,让驻扎在支那的军队用支那的资源反哺大藏省,应该能减轻大藏省的压力。”
板垣征四郎当即表示支持,“贺屋君,我会跟参谋本部汇报此时。支那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只要我们利用得当,会极大的增加帝国的国力。”
见两位都这么说,贺屋兴宣也找不到借口反驳,也就默认了。但这件事情并不是他们几人商量就能决定的,这个事情还要跟军部、参谋本部商量,可能还得召开内阁会议、甚至御前会议。
这样大的战事,要是没有天皇的准许,他们商量再多也没用。不过内阁这边大藏省、外务省等都不反对,近卫文麿对于劝动天皇的把握就更大了。
不过向天皇汇报此事之前,他得先做一件事,把推迟了多天的广播演讲的事情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