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立藩后,赵铭决议将藩兵扩充至三十万。
其中,前后左右中五营军,每军三万人,设元帅一人,设左右都督两人,水营军三万人,设元帅一人,左右都督两人。
这六军,共计十八万人,将成为吴越国的中央军,剩下十二万人,则成为驻扎地方的郡兵。
原则上,郡兵只负责驻守地方,不跨境作战,不过特殊情况,也会进行征调作战。
中央军则作为机动,支援各方,并发起远征。
除了,中央军和地方郡兵外,卫所军依旧保持,不过主要设立于海外总督区,卫所军不拿饷,还需每年给藩府上缴赋税,等同与以前的屯军。
在确立了,议政府七大议政,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制度后,随着拜将授旗,吴越国的军事体系,也随之建立。
不过,赵铭计划扩军至三十万,但此时兵马才二十万,且一半都是最近整编,军队的架子虽然搭了起来,但是人马缺额还很大,右军都督,还有各军的副都督、总兵、参将,都没有任命齐全。
在赵铭整顿自己的势力,对江浙地区,建立有效统治之际,原本南北对立的局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湖广,荆州府。
在吴三桂撤出四川,退守汉中之后,孙可望夺取了成都,控制了云贵和大半个四川。
孙可望与张献忠、李自成不同,他是读过些书的,在治理地方上,要远强于李自成、张献忠,甚至还要超过明朝的许多官员,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和治国理念。
在赶走吴三桂之后,孙可望割据自守,潜心治理四川和西南。
蜀地沃野千里,地方富庶,有王霸之基,期间隆武朝廷欲恢复对四川的统治,何腾蛟曾派遣其子何文瑞,领着一万多人,进入东川,前往蜀地,想代表大明正朔,来接管蜀地,结果被孙可望派兵击败。
孙可望随对西军众将言,“方今四海波荡,群雄并起,孤割据千里,版图胜于刘邦方起之时,强于蜀之刘备,若奋威德以投合天时,霸王之业成矣。是以,孤宜改名号,以镇百姓。”
此后,孙可望向北,派出李定国,驻守保宁府,把守剑阁、巴中,防御吴三桂,又令刘文秀抢占巴县和涪陵,控制重庆府大部,斩断蜀地与湖广的联系,割据蜀地。
当时,因为北有强敌,而西军又刚据有成都,民心不附,孙可望担心两面受敌,便在李定国等人的坚持下,接受了隆武朝廷的册封,成为了大明的西川王。
孙可望于成都称王后,便潜心治理蜀地和西南,推行打压地主士绅的策略,逐渐获得了蜀地民心。
蜀地沃野千里,兵精粮足,加上孙可望赶走吴三桂之后,蜀地安定,没有战事,湖广、关中等地的百姓,听说蜀地安宁,为了躲避战事,不少人都迁入了蜀中。
西南各土司,也畏惧孙可望的实力,纷纷向孙可望遣使纳贡,承认孙可望西南之主的地位。
这样一来,孙可望在西南,可以说是红红火火,西川国也是蒸蒸日上。
孙可望在蜀地,唯我独尊,整个西南,就他一家独大,不像满清在北方,要面临南面的明军,还有内部不断的反叛势力,也不像明朝,内部分裂,周遭还有诸多敌对势力,孙可望在西南,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在几年的潜心经营之后,蜀地已经人心归附,孙可望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这时,孙可望与部下商议,又言,“而今中原混乱,南北相争,人庶相食!百姓屡遭兵灾,人为所屠,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粮积满仓,蜀锦之业,覆衣天下,巨木石材,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今孤北守剑阁、巴中,扼守褒、斜的险要,东拒巴郡,拥地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若时机成熟,则出兵略地,若时机不至,则坚守屯垦,积蓄粮械,待机而出。孤大军百万,北可夺汉中,以窥秦陇,东可袭夷陵,建瓴而下,震动荆、扬。届时,孤之名,天下尽知,当即大位,使民有依。”
与赵铭遮掩不同,孙可望很早就对其属下,表示了要争夺天下的野心。
不过,孙可望虽然有心夺取天下,但是西南之地,别人打进来南,他杀出去,同样不易。
近几年来,随着蜀地逐渐恢复,孙可望士马精壮,有钱有粮又有人,自然就想干点事情,可是北面吴三桂据守汉中,西军难以突破,加上明清议和,西川作为明朝的藩属,也不好同吴三桂开战,北进便行不通,而东面,隆武朝廷也拒守夷陵,封堵西军东出道路,使得孙可望只能在蜀地自己玩。
这让孙可望十分郁闷,常常感叹苦等的时机,为何还不到来。
数月之前,隆武朝廷的使者,来到成都,向孙可望借兵,平定浙军叛乱,孙可望顿时大喜过望,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临。
明朝内部的动乱,使得隆武朝廷病急乱投医,找到了孙可望,便是正中孙可望的下怀。
当下,孙可望便答应使者请求,令刘文秀率领五万大军,并借机以援救南京为名,裹挟川东忠于明朝的何文瑞、秦翼明等人出川,而他则率领十万大军随后,控制夔州、重庆东部,统一四川,而后出川与刘文秀汇合。
西军出川后,隆武朝廷湖广总督傅上瑞,派遣人员来窥视虚实,发现西川兵多达十余万,立时心中惊恐。
看架势,西川兵不像是援救隆武朝廷,反而像是要趁火打劫,加之官绅阶层,对流寇的天然警惕性,傅上瑞便下令断了西川兵的补给,意图使得西川兵,因为兵粮不足,撤一部分人回川,留下个几万人为前驱,充当炮灰。
可是不想,西川兵并不是那么好揉捏,傅上瑞一断粮,孙可望就找到了借口,趁机袭取了荆州,霸占了楚地重镇,为西川军出川,找到一个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