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巩宇桐的任意球,还有埃尔南德斯和贝尔巴托夫的帽子戏法,曼联以7个净胜球超越6球大胜的切尔西登顶积分榜。
舰队街的媒体们最近有了不少的事情要做,吹保加利亚人,吹替补登场制造5球的巩宇桐,当然,他们吹的最多的是墨西哥前锋埃尔南德斯,毕竟新面孔球迷比较好奇,从他爷爷墨西哥国脚老埃尔南德斯到他爸爸“老豌豆”,一个都没有放过,甚至连他以前上过经济学管理课,差点放弃踢球的陈年往事都挖出来了。
这样的速度,让英国陆军情报六局,大名鼎鼎的MI6都感到汗颜,邦德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就曾表示过,在英格兰媒体面前,詹姆斯·邦德根本不值一提。
在第一轮联赛以前弗格森爵士的话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一大波口水仗,键盘侠和各路砖家叫兽不断跳出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到底应该怎么对待巩宇桐,俨然有全国大辩论的架势。
就连买菜的大妈都知道他了,“哦,小巩啊,我知道,踢球很厉害的,让欧洲人都知道了我们也会踢足球,我孙子可喜欢他了,不过听说他假装受伤不参加国家队比赛,这样不好......”
这就是大部分民众的观点,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媒体的节奏就是他们对于整件事情的认知。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人发生声援巩宇桐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傻子,他一个人在国际影响力要比那些莫名其妙蹭红毯出名的戏子的影响力高一百倍,而且他良好健康的邻家男孩形象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怎么看都比那些莫名其妙没有什么作品的明星更适合当国家的形象代言人。
在这个时候,中华慈善总会宣布巩宇桐担任慈善大使,一波引起千层浪,凯撒代替正在准备联赛第二轮的他出席了北京发布会,更是表示巩宇桐个人会为基金会捐赠100万英镑,约合1000万人民币。
这个时候还是有人在带节奏,说什么和他的收入比起来是九牛一毛,不过现在风向变了,媒体人都聪明着呢,官方都出来表态了,他们在拖后腿,事情可能就要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了。
不过没关系,不能说他不好,那就说他好,吹,变着发吹,前几天就差被他们宣布“叛国”的巩宇桐突然就变成了10大杰出青年,7亿少女的梦,这突然改变的风向让不少人闪了腰。
8月,曼联迎来了联赛第二轮对阵富勒姆的比赛,赛前巩宇桐的肌肉状态不是很好,弗格森爵士甚至没有把他安排进大名单,鲁尼也是一样,他只能坐在看台上看比赛,当然,小胖子会不会去客场看球是个问题。
上场比赛表现出色的埃尔南德斯出现在了首发前锋的位置,和贝尔巴托夫组成双前锋。
除了这个变化以后,苏格兰老头对首发阵容没有进行任何调整,还是上轮的原班人马。
在刚7球屠杀纽卡斯尔以后,没有人觉得坐镇克拉文农场球场的富勒姆会有什么作为,他们根本不可能阻挡住强大的曼联。
不过,足球,谁说的准呢?
富勒姆派出了4-5-1阵型,这种攻守兼备的阵型,正在被越来越的英超主帅接受。
从比赛第一分钟,他们的战术就非常明确,防守反击!比第一轮曼联的对手纽卡斯尔做的更加彻底,完全放弃了控球。
全线收缩给曼联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不过第11分钟老将斯科尔斯扮演了“开瓶器”的角色。
他在禁区前沿8米打进了一脚精彩的远射,让客场作战的曼联取得了领先。
这个进球对于主场作战的富勒姆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还是继续着原本的战术,值得一提的是,富勒姆的主帅正是上赛季中途下课的前曼城主帅,马克·休斯。
每一次面对曼联的时候,休斯在赛前都会表现的很谦虚,但是在球场上,他可一点不手软,即使踢不过,从他的战术来看,他非常想赢下曼联,赢下他曾经的主教练弗格森爵士,或许这种念头已经成了他们这些曼联球员走上教练岗位后一个自我证明的方式,不过目前看来他还需要继续努力。
上半场的比赛波澜不惊,曼联虽然像是攻防演练一般,不过就是没能再次砸开休斯·球队的乌龟壳,上轮表现出色的埃尔南德斯也没有找到太好的机会,让解说大呼“神奇小子”魔力不再,这样的比赛让看台上的巩宇桐看得直打哈欠。
下半场第57分钟,富勒姆的努力终于收到了回报,他们的右边前卫西蒙·戴维斯补射得手,为主队扳平比分。
这个时候苏格兰老头用掉了手里的第一个换人名额,老将吉格斯登场,替下了右路的瓦伦西亚,职业生涯后期的吉格斯越来越全面,可以踢前场的所有位置。
他登场以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场面占优的曼联得势不得分让所有人看的很着急。
终于在第74分钟,没有斩获的埃尔南德斯被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老金童”迈克尔·欧文替换下场,让不少球迷惊呼欧文还没退役啊?
休斯也进行了一定的换人调整,不过最终决定比赛结果的确实富勒姆的挪威后卫不累的·汉格兰德。
在比赛第84分钟,纳尼的传中被他顶进了自家大门,帮助曼联再次取得了领先。
仅仅5分钟过后,他又接到了达夫的角球传中,把皮球顶进范德萨把守的大门,让比分来到了-。
在一场比赛中同时攻破本方和对方大门,完成另类梅开二度。
这样的诡异局势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估计赛后这名挪威后卫可以成功登上头条。
最终曼联只能遗憾的在客场带走1分,让看台上的巩宇桐非常失望,导播也很灵性的在终场哨吹响的时候把镜头给到了看台上的曼联7号,他失望的表情让不少人看在了眼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