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当张武探知曹军动向后,毫不犹豫地拔腿就跑,头也不回地率兵登上战船顺着淯水返回襄阳和樊城去了。张武虽然天下无敌,武卫营也是天下第一精锐,但也耗不过对方十几万大军,而且火油弹、箭矢等物资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曹丕虽然没有正面击败张武,但通过计谋使张武退兵也算是打退了张武的这次进攻,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取胜了,敌人都撤退了还不算胜利吗?
随后几天曹丕又陆续接到好消息。
首先是金城太守苏则派人送来战报。苏则与郝昭、魏平接到曹丕的诏书后,迅速领兵出征,率兵救援武威,叛胡皆降。随后苏则又与武威太守毋丘兴一起攻打张掖郡的张进,曲演听说后,率领三千步骑假意迎接苏则,苏则将计就计引诱曲演相见,趁机将其斩杀。
然后苏则与诸军围攻张进,将其打败,斩张进及其党羽,余众皆降。黄华见大势已去,放出扣押的人质乞降,河西遂平。
曹丕大喜过望,以苏则平定凉州之功封其为都亭侯,邑三百户。
武都的于禁和司马懿也派人送来消息,徐庶率军围困武都近两月,但在司马懿和张郃、徐晃、杨阜等人的坚守下,击退了楚军的数次进攻。在于禁率援军赶到后,徐庶见没有机会,便撤回汉中。
当然徐庶也没有全力进攻,这次仍然是以试探为主,同时检验一下楚军的骑兵与曹军骑兵之间的差距。
司马懿因功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最后是豫州和徐州送来的战报,甘宁和丁奉率领的楚军水军也只敢在水上嚣张,却不敢登岸离战船太远,在骚扰了一段时间后,便陆续撤回。
而海上的楚军在徐州沿海骚扰了一段时间后,又向北来到青州,但没有登岸袭扰,而是停留十余日后又向北而去。有曹军斥候在海边密林里暗地里观察,那庞大的海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乘风破浪,非常壮观。
楚军四路大军全退,曹丕非常高兴,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次张武并没打算动真格的,但不管怎么说,在自己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取得这样一场胜利,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威望。
建安十八的时候,张武分东西两路进攻,以曹操之雄才大略尚且连输两阵,不但接连丢失了淮南与汉中,还折损了夏侯渊这样的统帅大将。
这一次张武兵分四路北伐,却没有取得一点进展,凉州之乱也被平定,这让曹丕非常满意。亲自带兵迎敌的曹丕也算是有了说得出口的战绩,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挫败了张武的进攻,双方算是打平了吧!
自从张武崛起以来,当世有几人能与张武打平?周瑜、孙权、曹仁、夏侯惇、曹操等人可都先后败于张武之手。
于是曹丕留曹洪、曹休守南阳,自率大军及文武群臣高高兴兴地班师回许都了。
回到许都后,曹丕向天子刘协谢恩,毕竟他这个魏王也是天子封的,趁机还可以向刘协展示一下自己击退张武的战功,让天子老老实实地听话。
张武如此兴师动众出兵北伐,却又草草收场,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送给曹丕一份功劳,让他骄傲自满一下。
果然曹丕觉得张武也不过如此,除了水军厉害一些之外,如果双方在陆地上进行决战的话,曹丕很有把握能打赢。
不过,曹丕在许都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大将军夏侯惇在长安病逝了。夏侯惇在曹操死时受到惊吓落下了病根,后来率兵支援武都,行至长安时忽然病情加重无法前行,于是留在长安养病,令于禁领兵去了武都。
随后夏侯惇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不久之后竟然病死在长安,其长子夏侯充前来许都报丧,曹丕穿上素服到许都东城门发丧,赐夏侯惇谥号为忠侯,令夏侯充继承爵位。
夏侯充被曹丕留在中央任职,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被曹丕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惇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
曹丕自从继承王位并打退张武的进攻后,踌躇满志,于是便有了更进一步的打算。他现在已经是诸侯王了,再进一步那就是登基当皇帝了。
但凡要想以臣子之身份逆袭当皇帝,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
第一个就是手握大权,最重要的便是军权,否则就算你坐上那个位子也坐不稳,坐不长。
第二个是获得群臣的拥护,你抢了皇位之后,得有人给你干活,让这个国家能照常运转下去,否则你刚抢来皇位,就全国大乱,义兵四起,就怕也坐不长。
第三就是得有个说的过去的名义,比如让现任皇帝禅位,或者现在的皇帝荒淫无道不配当皇帝等等。
现在曹丕的条件已经基本上很成熟了,经过曹操的多年经营,现在大汉朝廷上上下下基本上都是曹氏的心腹死忠,军权也牢牢掌握在曹氏手中。
但是在这个时代有个很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要想最终坐上那个座位,必须要得到世家门阀的支持,因为整个国家的权力架构是建筑在世家基础之上的。
尽管曹操很早就开始提拔重用寒门之人,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文武官员还都是出身世家,而且世家门阀有个很不要脸的地方,那就是在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往往会选择家族利益。
所以说,你要想取代天子当皇帝也不是不行,但你能给我们什么?如果你能保障我们的利益,甚至能再让出一些利益出来,我们就支持你当皇帝。
否则你虽然可以利用武力逼迫我们同意,但我们会暗地里捣乱,甚至勾结外敌弄垮你!
人家张武对世家大族的政策可不错,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多少优惠,但在经济上非常实惠,只要死心塌地跟他混的,都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因此,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实行“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