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叙吧小说 > 历史军事 > 钢铁苏联 > 第2147章 更多的IS7

第2147章 更多的IS7(1 / 1)

第2147章更多的

弹药威力这个东西,严格来说对于自己人的效果和对于敌人的效果其实都是一样的,装填在战斗部里的高能炸药可不会管你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只要爆炸声一响,杀伤半径内该死的死、该残的残,绝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有例外情况。

所以这看似对德棍威力巨大的310毫米重型火箭弹,要是搁友军阵列里轰然殉爆,马拉申科估计一声巨响之后带走一个班的人那都是至少,要是再倒霉点指不定还得炸死炸伤多少,16发310毫米重型火箭弹一齐殉爆的威力确实是无法想象。

“没错,牺牲一点机动性来增加必要的装甲防护确实是值得的。我从不觉得用裸奔的防护来换取更高的机动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我们需要在火力、防护还有机动性三要素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来取舍,这才是最佳选择。”

眼见马拉申科能够对略微增加的重量报以理解,并支持额外的装甲防护敷设。

在TOS-1项目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的安德烈也是当即一笑,能收获来自马拉申科的肯定就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结果。

“谢谢您的肯定,将军同志,这是我还有整个设计团队的荣幸,我们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

TOS-1固然是本次装备交付的主角,但随车同期运抵的重装备里也不仅仅只有TOS-1这么一款,马拉申科很快便在安德烈递过来的装备移交接收清单上,看到了同样值得为之欣喜的东西。

“嗯?还有9辆IS7?要是我没记错的话这东西应该还没正式定型投产,况且她难道不是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厂诞生吗?怎么会从你们那儿运过来?”

清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有9辆IS7重型坦克一并移交,这令马拉申科感到有些费解,但确实也为之高兴不假。

马拉申科确实按照当初和沙什穆林的约定,在IS7投入实战那场战斗的当天晚上,就将白天战斗中的感受和心得经验总结在册写了下来,而后紧接着便投了封航空邮件,从战火最前线给列宁格勒邮了过去。

算起来从邮件发出到现在也确实有段日子了,马拉申科当然也确信沙什穆林应当收到了自己的实战反馈报告,开始针对一些已经发现的小问题着手进行改进。

不过能这么快就把又一批的IS7交过来,而且还是从科京那边发货而不是沙什穆林那边,这倒确实是让马拉申科感到很是意外,并且急于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

也是能理解马拉申科的疑惑点何在的情况下,安德烈这边几乎是没怎么多做思考便应声开口。

“IS7的建造研发工作确实是沙什穆林同志在基洛夫厂主持的不假,但您也知道,将军同志,沙什穆林同志毕竟是我们局出身的。就算到了列宁格勒、去主持基洛夫厂的工作,也依旧和老家这边保持着密切联系,IS7的设计工作其实也有科京同志的建议和思路在里面。”

“在原型车交付之后,也就是您上次从基洛夫厂提走的那辆。我们立刻开始筹备后续试产车的建造工作,只不过没有正式定型和生产任务下发,建造速度上确实慢了一些,从您上次提车走到现在,总共也就制造出了这么9辆而已。”

“至于为什么不是从列宁格勒发货,这其实牵扯到另一件事。”

“在列宁格勒那次原型车测试工作结束后,上级对IS7的态度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并且是向好发展,基本上来说是支持用IS7去上位替换掉IS4重型坦克,来列装近卫坦克部队的。”

“之前在IS4上存在的一些反馈问题,比如说机动性和IS6存在明显差距,容易跟不上快速进攻节奏而掉队,以及部分列装部队提出的火力相较于IS6没有优势,拿“精锐重型坦克”来对其定义有些不太恰当、战术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在IS7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有了这个积极向好的大前提在先,我们便开始积极筹备IS7的生产线搭建工作,至少要确保在接到生产任务的时候不至于时间紧张又手忙脚乱。”

“而关于生产线选址,科京同志考虑了很久,并且和沙什穆林同志进行了足够的沟通,最终一致认为在积淀和底蕴更雄厚的老家来建造生产线更合适。”

“毕竟整个列宁格勒还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基洛夫厂的重建速度是很快,但要建成全新的生产线也并非易事,很多关键的设备都还缺少。而且IS7不同于过去以往我们所建造过的任何一型重型坦克,她的建造工时和成本、要求的技术与设备都是前所未有的。”

“总而言之,如果新生产线的选址定在基洛夫厂,那么时间将会非常紧张、甚至可以说不够用,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生产任务,现在最缺的恰恰也就是时间。”

“老家这边该有的设备全都有,只需要逐步对IS4的生产线完成更迭就可以,就大规模量产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您才会收到这批从老家运过来的IS7,这是我们初期量产工作的第一阶段成果。”

诚如安德烈所言,沙什穆林能带领整个团队在百废待兴的基洛夫厂搞出一辆原型车,这其实反倒是难度最小的一件事。毕竟可以几乎不计时间成本地去仔细打磨试制每一个零部件,慢工出细活式的造原型车那当然就是不紧不慢。

但你要说大规模量产,建造全新的生产线,这又是和建造单一一辆的原型车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设备、团队、人员、技术、时间

你要考虑的问题会比单独建造一辆原型车的时候来的多得多,这种时候就会面临“越是积淀深厚的地方,越适合建造新生产线并展开大规模量产工作”的现实问题。

而在这一现实问题面前,在艰苦的围城战中几乎被打烂了的列宁格勒确实不占优势,很多东西都得从外面往进运、新修新建,反倒是科京坐镇指挥的老家那边经过这么久的运营之后已经底蕴雄厚,说搞新的生产线那立刻就能着手开始搞,不存在“人等设备”这种尴尬的情况,最终应该作何选择其实也就是明摆着的事了。

最新小说: 穿越大周王朝签到系统 赵昊是哪本小说的主角 恐怖通缉令 女尊之重振妻纲 游龙戏凤 民国秘事 抗日之铁血征程 大秦:朕的长子是祖龙 傍上将军生包子[星际] 贞观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