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3章:张敬儿(1 / 1)

北魏孝文帝元宏这一天特地让人算了一卦,只看了卦象一眼,他就笑呵呵地表示:哎呀呀,这是征讨南方,一统天下的吉象啊!

大伙儿瞅了一眼,看不懂的不敢说话,看得懂的也不敢随便瞎说,最怕空气突然安静,大臣们谁也不敢接这个话茬,你说元宏尴尬不?

好在此时,元宏的叔叔任城王元澄终于打破了尴尬的沉默:这个卦象,我看不能这么理解,卦象里讲的是改革会使国家兴旺发达,倒不是说南征能达到这一目的啊!

本以为任城王元澄会开口脆般地支持元宏,结果元宏大失所望,甚至有点儿生气:任城王,这天下可是我的天下,我想咋样就咋样!

任城王元澄却一点儿也不慌张,而是慢慢悠悠地表示:这天下的确是你的天下,可我却是天下的臣子,我就不能说两句?

这可把元宏给气坏了,立马拂袖而去。能把皇帝气成这样却不受惩罚,可见任城王元澄在北魏的地位有多高了。

孝文帝元宏想了一阵子,总算是消气了,暗地里考虑:大家各抒己见,肯说实话,任城王又有什么错呢?

于是元宏又赶紧把任城王元澄给喊了过来:老叔啊,我今天说的话,你可别放在心上啊!

元澄哈哈一笑:陛下啊,我今天说的话,你可得放在心上啊!

叔侄俩相视一笑,于是元宏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现在住在平城,虽然国家地盘大,可这片地方始终辐射不到中原,而且这里是用武之地。我觉得要想以文德治理天下,就必须要迁都到洛阳一带的中原地区,你觉得咋样?

很显然,元宏的意思就是说,南征是假象,真正想做的,就是迁都而已!但是由于老贵族们的不动产都在北方,因此这事儿一时半会儿搞不定。

这个时候任城王元澄一拍脑袋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陛下你早说啊,我是百分之百支持的,迁都中原,有利于国家统治,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元宏却有忧虑:那帮老贵族们把学区房都买在了平城,又搞了一堆商铺酒楼,手里还屯着那么多房产,让他们迁都,实在是不容易啊!

任城王元澄也表示理解,但是他却指明了一点:只要陛下下定了决心,这帮人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澄曰:“子产道合当时,声流竹素。臣既庸近,何敢庶几?愚谓子产以四海为家,宣文德以怀天下,但江外尚阻,车书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难以礼治。愚谓子产之法,犹应暂用,大同之后,便以道化之。”高祖心方革变,深善其对,笑曰:“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魏书》

从此以后,孝文帝便将任城王元澄,当成了自己的张良,加封他为抚远大将军、太子少保,兼任尚书左仆射。

其实任城王元澄很早就支持汉化改革了。当初冯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就很看好元澄,而冯太后是北魏汉化改革的先锋大将,孝文帝元宏完全是受到了这位祖母的影响,才会如此看重汉化改革这件事。

得到冯太后的重用以后,元澄对汉化这件事也十分上心。等到孝文帝元宏亲政以后,两个对汉化都十分重视的人,自然走到了一起。

只不过谁也想不到,元宏的决心如此之大,不仅要汉化改革,而且为了改革,打算迁都。任城王恍然大悟,只觉得自己的格局低了。

元宏大张旗鼓地带着大军南下,走到洛阳的时候,恰好下起了大雨。众多贵族们本身就觉得这趟劳师远征,没什么理由,如今又遭逢大雨,所以一个个都不想往前走了。

这个时候元宏却一反常态,非要大军强行南下,就问你,这种千里送人头的事情,你还见过几次?于是大家苦苦哀求,不希望继续进军。

元宏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他清了清嗓子表示:我率领大军出征,岂可无功而返?既然大家都不愿意进军,那这么着,我们索性迁都洛阳好了,也算是个理由,要不咱们就继续进军!

此话一出,大家纷纷赞同迁都洛阳,傻子才愿意千里送人头去呢!迁都总比丢了小命强吧?搞定了眼巴前这帮贵族以后,元宏将一项重任交给了任城王元澄:你去平城,把迁都的事情,向那帮人解释清楚!

这可是一件麻烦事儿,因为平城的贵族都是老顽固,他们会答应迁都吗?任城王元澄到达平城以后,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劝导,引经据典,谈星星说月亮,终于把这帮人给说开窍了。可以说是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事后孝文帝元宏都不禁感叹:要是没有任城王的话,迁都这事儿,我看办不成啊!

此后元澄便兼任吏部尚书,专门管理这帮官员。当时北魏官员多达上万人,很多都是街溜子的样子,完全没事儿可做。元澄将这帮人区分为三等,通过测评留下了精干力量。为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任城王元澄为孝文帝元宏的江山,可谓是操碎了心。一般大臣辅佐皇帝,得过且过也就算了,可任城王元澄,那是他们拓跋家的人,而且对孝文帝又忠心耿耿,自然是更加费心费力了。

最难的是,元澄还得帮着元宏进行改革,这事儿一般人是真做不来,因为得罪人啊!如果是普通大臣的话,早就被那帮旧贵族穿小鞋打闷棍了。

改革中绝大多数人都获益了,但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不满意的。这帮人把平城的房价炒得老高,结果这回接盘侠被元宏都迁到洛阳去了,你说他们气不气?

于是恒州刺史穆泰便联合一帮旧贵族开始计划谋反。元宏很紧张啊,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终究还是出现了。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派遣一般的将领去,肯定是要造成大规模仇杀的,因此元宏还是选择了任城王元澄。

当时元澄身体并不好,得知元宏的意图以后,二话不说就从病榻上滚了下来,随即带兵前去平叛。他是个读书人,但是能够准确地分析战场形势以及皇帝的最终目的。

行军途中,元澄发现穆泰正在前往阳平王那儿,立刻意识到穆泰这是实力不够,不敢独自守城,这才打算与阳平王合兵一处。

得知这一意图以后,元澄果断出击,以谁也想不到的速度,瞬间抓获穆泰,同时平定叛乱。当时穆泰还处于懵圈状态,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发生了什么。

整件事被抓获的罪魁祸首只有100多人,而且平叛速度太快,并没有把事情给闹大。元宏得知以后,差点没乐死,声称:任城王可是我大魏的皋陶啊!

等到元宏病重以后,南齐皇帝萧宝卷立刻发兵北伐,气得元宏打算御驾亲征。可是病情很重,无奈之下,元宏只好带着任城王元澄一起上战场,并且将权力基本移交给了任城王。可惜元宏还是没能熬得过来,半路上就去世了,为此任城王元澄,便成了辅政大臣。奉命辅佐17岁的太子元恪。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任城王元澄,能得到文明太后冯太后和孝文帝元宏的双重信任,已经是非常牛的了,他又怎么能奢望在宣武帝元恪时期,继续得到重用呢?

因此,元恪登基没多久,便有人以任城王擅自抓捕宰辅王肃为由,将其弹劾回家养老了。虽说也出来领兵打仗,却始终无法进入朝廷中枢。

为啥?因为元恪的用人策略和他老爹元宏完全不同。元恪不信任宗室,反而更加信任身边的外戚力量。此后终宣武帝一朝,元澄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得到过重用,这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

这期间,元恪的舅舅高肇把持朝政,开始大肆处置宗室。比如说手握大权的北海王元详就被高肇给搞掉了,高肇也想动元澄,好在元澄此时相当聪明,他选择在家买醉,吃喝玩乐,不问世事,这才躲过一劫。

一直等到元恪去世,孝明帝元诩上台,老元家这帮宗室王爷们这才有了翻身之日。他们诛灭了高肇,而元澄则再次被任命为尚书令,等于重新回到了朝廷中枢。

世宗夜崩,时事仓卒,高肇拥兵于外,肃宗冲幼,朝野不安。澄疏斥不预机要,而朝望所属。领军于忠、侍中崔光等奏澄为尚书令,于是众心忻服。又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寻迁司空,加侍中。俄诏领尚书令。---《魏书》

但是你以为元澄就这么重新掌握朝政大权了?当然不是,因为元诩年幼,所以朝中大小事务,归他老娘胡充华胡太后管辖。元澄为了重振北魏雄风,延续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果,曾经上书十条:

第一,统一度量衡。

第二,兴办学校,以此选拔人才。

第三,唯才是举,让各族推举人才治国。

第四,禁止扰民,使用民众的劳力,一年最多3天。

第五,官员考核制度。第六,流民的后代,如果不是手工艺者,可以定居在居住地。

第七,检查边境士兵究竟是战死的,还是逃跑了。

第八,免除世代工商业家庭的租调。

第九,基层官员不能跨地域统领,户口不满的,就近合并。

第十,羽林军和虎贲军,在边境有战事的时候,可以临时调往战场。

这十条建议的确考虑周全,绝对是利国利民的政策。那么胡太后是咋想的呢?胡太后表示:大家拿下去讨论讨论,反正我这里是通不过的!

每次元澄都能提出一大堆很不错的建议,胡太后也表示赞许,可就是不准实行。这不就提了个寂寞嘛!

也就是说元澄虽然此时已经进入朝廷中枢,也能够参与国政的研究,可就是没法得到重视,也没有任何决定权,这可比过去尴尬多了啊!还不如在家吃喝玩乐呢!

53岁的任城王元澄,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终点。虽然他的提议在晚年始终不被胡太后所采纳,可他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的谏言。

所有人都很尊敬元澄,包括胡太后本人。每次元澄提完想法以后,胡太后只是点头,却始终不可能实行,事后还要赞赏一下元澄,搞得元澄特别尴尬。

因此在胡太后的胡作非为之下,北魏国力日渐衰败,而元澄是眼睁睁看着,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的。临走前,他或许又看到了自己的侄子孝文帝元宏,那个胸怀大志,锐意改革的明君圣主!

南齐名将张敬儿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张敬儿原名张苟儿,这名字实在是一言难尽。所以宋明帝刘彧得知以后,有点儿不高兴:堂堂朝廷命官,咋能叫狗儿呢?旁边加个文,改名叫敬儿吧!

其实名字这件事,不能怪张敬儿,因为他老爹叫张丑,他弟弟叫张猪儿。一家人的名字都是一言难尽,相对来说张苟儿这个名字还算不错了。

为啥全家都要起这种名字呢?还不是因为没文化嘛!张敬儿虽然超级能打仗,可他不喜欢读书啊,可以说,他们全家都不喜欢读书,你说能起什么样的名字?

张敬儿没怎么读过书,因此他十分迷信。尤其是对梦境的迷信,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张敬儿的娇妻尚氏总喜欢做梦,每次都让张敬儿大喜过望。

第一次,尚氏一觉醒来,告诉自己的丈夫:老公,我昨晚梦到我的一只手滚烫滚烫的!这是啥情况?

张敬儿最初倒是不在意,结果当天上朝,张敬儿就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张敬儿立刻把这事儿联系上了妻子昨晚的梦,心中不免大喜:媳妇儿,没事儿就在家多做点梦哈!

第二次,尚氏又告诉张敬儿:老公,我昨晚又做梦了,梦到自己的一边肩膀火辣辣的!

张敬儿哈哈大笑了起来,没多久张敬儿就被提拔为雍州刺史了。

第三次,尚氏又开始做梦了,这回她梦到自己的半个身子都在发烫。

张敬儿自己都有点儿小兴奋,这是要玩一票大的啊!一只手发热成了太守,肩膀发热成了刺史,现在半个身子发热会成什么呢?结果张敬儿就成了开府仪同三司。

基本已经位极人臣了,可张敬儿此时却有点儿不知足了。他常常跟手下人表示:嘿嘿,最近我媳妇儿又梦见她全身都在发热了,你们觉得我会成为什么?

此话一出,周围的人可都吓傻了。半个身子发热就已经开府仪同三司了,要是全身发热,还不是打算问鼎天下?

这事儿还没说完,张敬儿又开始造谣,说老家村里的祠堂旁的树忽然就长得高耸入云了,这又预示着什么呢?

正所谓人不作死就不一定会死,张敬儿的这一番操作,直接被人告发到了齐武帝萧赜那儿。萧赜本来以为张敬儿只是没文化,可没想到这货还有这么大的野心。于是就把张敬儿给抓了宰了。

被杀之前,张敬儿这才恍然大悟,把自己头上的官帽摘了丢在地上狠狠踹了几脚表示:都是这玩意儿害了我啊!

张敬儿虽然读书少,可天生就懂得打仗,这也是没办法,老天爷赏饭吃。恰好让他懂打仗,又恰好赶上了南北朝的乱世,张敬儿自然是混得风生水起了,这可跟他媳妇儿的梦没啥关系。

他老爹张丑,就是刘宋时期的节府参军,大小也是个将军,因此张敬儿从小就喜欢练习骑射,习武的家庭氛围异常浓厚。这为日后他冲锋陷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枪匹马为官军断后。

那时候的张敬儿初出茅庐,担任宁蛮府行参军,本来带队去讨伐山里的蛮族,结果在退军的时候,人家蛮族冲杀了上来。

官军差点儿大乱,这个时候张敬儿猛男的本色彰显出来了,他让大部队先走,自己单枪匹马冲入数千蛮族军中,冲杀了数十次,击杀数十人,吓得蛮族不敢继续追击。

第二,因功担任南阳太守。

由于张敬儿过分勇猛,又善于骑射,所以山阳王刘休仁一眼就看中了他,将他带在身边。此后又推举他为宁朔将军。

张敬儿没有辜负老领导的期许,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带兵平息了叛乱,因此得以加任南阳太守,这可是人家实实在在打出来的业绩,可不是靠老婆做梦得来的。

可这一年刘宋王朝赶上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名将薛安都投降北魏了!薛安都的影响力太大,导致整个淮河流域都落入了北魏之手。

当时薛安都的儿子薛伯令、薛环龙占据着顺阳和广平,张敬儿得到消息以后,二话不说杀向顺阳,击败了薛安都的儿子,从而成了顺阳太守,依旧手握兵权。

第三,斩杀桂阳王刘休范。

刘宋朝局被萧道成掌控以后,桂阳王刘休仁很不服气,打算起兵谋反。这个时候张敬儿和黄回想了个好办法,表示愿意诈降到刘休范那儿,寻找时机把刘休范给灭了。

刘休范得知张敬儿前来,别提多高兴了,自己还没怎么出动,就有人投降了,看来天命在我啊!结果张敬儿找了个机会,看刘休范身边没什么护卫,二话不说,手起刀落将刘休范给宰了,顺便带着他的脑袋回去邀功了。直接被萧道成提拔为骁骑将军、辅国将军。

张敬儿虽然读书少,可脑子却十分聪明。

当初在刺杀刘休范之前,萧道成曾经承诺过:如果你把刘休范的脑袋砍了,那我就让你做雍州刺史!

如今张敬儿把刘休范的脑袋扔在了萧道成跟前,萧道成却反悔了。为啥?因为萧道成觉得张敬儿读书少,又是寒门出身,压根就瞧不上他。

可张敬儿的一番话,倒是让萧道成对他刮目相看了:如今沈攸之在荆州,手握重兵。

如果您不把我安插到他旁边防备他,将来您想做的事情,可能会受到阻挠哦!

萧道成和张敬儿相视一笑,嘿嘿嘿地就答应了张敬儿的请求,将其任命为雍州刺史,同时手握雍州、梁州二州的军队。这也不是靠他媳妇儿做梦得来的哦。

太祖以敬儿人位既轻,不欲便使为襄阳重镇。

敬儿求之不已,乃微动太祖曰:“沈攸之在荆州,公知其欲何年作?不出敬儿以防之,恐非公之利也。“

太祖笑而无言,乃以敬儿为持节、督雍梁二州郢司二郡军事、雍州刺史,将军如故,封襄阳县侯,二千户。---《南齐书》

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得出,张敬儿不是个一味寻求战场刺激的莽汉,他知道审时度势。

虽然萧道成手握大权,可还远没有到要称帝的时候,可张敬儿却早早看到了这一点,不得不说,这位老兄还是很有眼光的。

果然没多久沈攸之便气不过萧道成独掌大权,凌驾于自己之上,而选择了反叛。那么张敬儿是怎么提前知道的呢?

原来张敬儿和沈攸之的部下刘攘兵关系不错。因此张敬儿询问刘攘兵的时候,刘攘兵什么都不说,只给了张敬儿一对马镫子,张敬儿立刻就明白了。

此后张敬儿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了萧道成,并且开始动兵与沈攸之对抗。

期间,张敬儿可没少为自己捞好处,他的部队杀入江陵城以后,将沈攸之的亲族全部诛杀,顺便将他们的家产全部收入囊中,一眨眼功夫自己就成了个大土豪。

敬儿于襄阳城西起宅,聚财货。又欲移羊叔子堕泪碑,于其处立台,纲纪谏曰:“羊太傅遗德,不宜迁动。“

敬儿曰:“太傅是谁?我不识也。“敬儿弟恭儿,不肯出官,常居上保村中,与居民不异。

敬儿呼纳之甚厚,恭儿月一出视敬儿,辄复去。恭儿本名猪儿,随敬儿改名也。---《南齐书》

因为平叛有功,所以张敬儿被加封为征西将军,晋为公爵。

萧道成继位以后,张敬儿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担任了侍中、中军将军等职务。

不过尴尬的是,当时他已经是公爵了,再往前一步就要封王,因此爵位依旧不动。

齐武帝萧赜认为,张敬儿是个傻乎乎且没有教养的下乡汉。

这一评价实在是有点儿过分了,主要是萧赜和张敬儿的关系并不那么好。

虽然萧赜登基的时候,加封张敬儿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纯粹是看在他给萧齐王朝立下大功的份上给的。

此后张敬儿稍微有点儿嚣张,萧赜就提前把这位老兄给办了。

事后还声称:张敬儿本来就是个没教养的边地后生,傻乎乎的能干什么事儿?

要不是赶上乱世,在战场上立下大功,这么嚣张的人,我早就收拾他了。

其实傻乎乎的张敬儿,也有可爱的一面。

比如说,由于他是个武将,不太懂朝中规矩,为了符合礼节,他每天都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偷偷练习各种君臣跪拜礼仪,惹得偷看的妻妾们纷纷痴笑。

位列开府仪同三司以后,张敬儿思来想去,自己做了这么大的官,一个字不识咋行呢?于是他开始刻苦学习《孝经》、《论语》,就是不晓得有没有学会。

多年以后,当萧赜在军事上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张敬儿,甚至失口说道:要是张敬儿在,也不至于……

由此可见,他对张敬儿的军事能力还是由衷佩服的!

最新小说: 叶灼岑少卿 黑潮降临万界 撞入白昼 华丽逆袭韩三千苏迎夏 ()晚春朱小洁老朱_老朱的晚春小说阅读 豪婿韩三千苏迎夏 实用主义者的爱情 韩三千苏迎夏 小傻根 苏九月吴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