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胡卫东当初拿出来诱惑德国人的mg42通用机枪与黑豹坦克的设计图已经被德国佬记下来派人送回国内了,胡卫东得知此事后颇为郁闷,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外行看不出设计的优劣,但内行来看的话,“过目不忘的人,可不仅仅中国才有啊!”,这实在是个无解的矛盾。,!……
好在两款设计得到德国人的极高评价后,胡卫东即使不将设计图画出来,也足以令德国人心生期待。但是如果不拿出足够的硬通货,德国人就算是再眼馋,也还是不会跟赤色党合作的。但胡卫东始终不甘心就此作罢,他心中很清楚,一旦欧战爆发,由于制海权一直在英国人手中,中国基本没法再从德国进口任何大型设备,甚至连人才的引进都将会变得异常艰难,而战后对德国遗产的瓜分,怎么想也很难有中国的份,所以唯一的机会就是现在……
无奈的胡卫东只得抱着一丝希望发加密电报给远在美国的毛泽民,询问他有没什么办法,胡卫东此举并非越权,因为之前中央就特别授权胡卫东,华北三大边区政府财政和海外所得(注1)的一切必要储备以外的硬通货都归他调拨使用,如果时间紧迫,他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毛泽民的回电是,这个问题并非一定不能解决,但具体怎么做,他还需要看情况随机应变,为此毛泽民希望可以全权处理赤色党在海外的商务与外交事务。这个权力实在太大了,即使以胡卫东现在的地位,也没这个权限,他为此花费了不少唇舌先后说服了中原局书记张浩和周公,再请他们二位做其他人、尤其是太祖的工作,才总算促成中央表决通过,说起来也多亏目前党内都是胆大的主,没几个人不敢冒险。更重要的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寄希望于夸下海口的毛泽民将事情办砸。从而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因而居然一致地表示支持,他们这么一表态,就连一开始强烈反对的太祖也只能同意了,否则便是为了自己不担风险而耽误党的事业。不管如何。毛泽民这位商业奇才终究还是如愿得到了急需的权力。他也由此才得以真正尽展其才,几年间在西方金融界纵横捭阖,人称“东方沙赫特”……
对于毛泽民,胡卫东是又期待又担心。奈何远隔重洋通讯不便,又不想过多地插手干预造成恶果,只能收起那颗忐忑的心,继续自己眼下的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傅作义的国军第35军的改编……
虽然对傅作义十分欣赏,但胡卫东不可能在自己军中留下一颗不定时炸弹,因此改编势在必行。而傅作义虽然明知胡卫东的想法,却根本没法拒绝,首先是胡卫东不但将原本第35军原来下辖的两个甲种师都扩编成了整编师,还把十五集团军中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孙立人新38师也编入了第35军,使其兵力由3万余人猛增到十万以上,成为实力几乎不逊于十五军的国内第一等强军。傅作义首先是个军人,然后才是军阀。而其报国之心始终未息,部队如此大幅度的扩编固然极大地削弱了他对旧部的掌控,傅作义却也愈发得以大展雄才……
其次是胡卫东还以边区所产的二四式半自动步枪、八一式突击步枪(普通步兵班每个装备2支)长缨-1型火箭筒等新式武器装备全面替换了35军之前装备的国械与日械,这样一来傅作义根本就不敢与赤色党翻脸,否则35军连子弹也没得用。但傅作义明知这个问题。却依然无法拒绝,他在部队里的威望再怎么高,若是硬要部下放弃这些先进好用的新装备,继续用以前的老旧武器。只怕35军的将士也会哗变的,毕竟他们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都知道haode武器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傅作义除了跟着赤色党走,再没有别的出路,除非他愿意抛下自己的队伍,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没过多久,傅作义便很快就意识到,或许加入赤色党本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身为一支杂牌军的老大,傅作义虽然因其才能得到老蒋的重视,令他的35军免于取消番号(但下级编制也被裁过)的厄运,军饷弹药被克扣得也不算严重,但和中央军的待遇相比,却还是差了老大一截。而加入第十五集团军之后,35军的将士们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胡卫东的老部队十五军用什么装备,35军也用什么装备,十五军吃什么伙食,35军也分毫不差,很明显赤色党是真正将35军视为自己的部队,这令傅作义很受感动。
而且,虽然35军官兵原来的军饷被取消,换成了相对微薄了许多的“生活补贴”,但是因为官兵一致,而15军早就如此,大家并没有什么怨言。何况如果将伙食、日用品等集团军配发的待遇都算上的话,35军官兵的生活比起以前反而还要好了不少……
注1: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中福国际的收益,这部分平时由毛泽民管理,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令其尽快增值,但是如果胡卫东有要求,哪怕会令中福国际破产倒闭,毛泽民也必须执行;二是海外华人华侨支援抗战的捐款、侨汇与认购公债付出的外汇和金银,由于赤色党军队在抗战中屡建奇功,在这笔收入中分到的比例一天比一天大,到1938年底的时候已经超过了总金额的两成,而其中捐款与认购公债的比例更是超过了七成(侨汇因为对象固定,而且基本都是汇向东南沿海的侨乡,所以比例一直很低。),加之随着中福股份的蓬勃发展以及和福特公司的深入合作,海外华人华侨无论是财富还是地位都不断迈上新台阶,因此这一部分收入日益增加,10月份更是首次突破了一千万美元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