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叙吧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08章:梵竺庐集

第108章:梵竺庐集(1 / 1)

北大是有梵语巴利语专业的,成立于1946年,是北京大学东语系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还属于国内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

甚至,还是北大最早建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

全国就独一家,别无分号。

除了北大之外,国内的其他高校的梵语课程只算是课程,不算专业。

可就算是北大梵语巴利语专业,从46年成立以来,也只是招收了三届学生,建国以来分别于1960、1984、2005年招过三届本科生。

属于不定期招生专业。

啥时候招生,随缘,谁也不知道。

1960年,北大开设第一届梵文巴利文班,只有两位老师,分别就是季羡林跟金克木两位先生。

到了84年开班,老师就更少了。

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

2005年那一届也招收了8个学生,其中2个是藏族的保送生。

三届培养学生下来。

也算是给北大培养了梵语主要学科继承人。

前世的北大梵语巴利语专业已经有目5个教员,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这样的师资,绝对的豪华了。

就算是浙大,前世开设梵语课程的李炜也是从德国美因茨大学挖回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何欢欢也是做相关梵文研究。不过要在浙大开设相关课程的却只有李炜一个人。

至于老一辈的,基本上都已经退休了。

再不挖人,估计浙大相关方面的研究到要后继无人。

这种情况之下,再国内梵语巴利语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

除非对学术有极为热忱的追求又或者那些喜欢念诵梵语佛经的信徒,不然,这门语言是很少有人碰触的。

当然,要是印度学研究者,梵语就是必备语言了。

78年的时候,北大并没有招收梵语专业的学生。所以,金克木先生开设并非纯粹的梵语课程,而是讲授着梵语文学,属于作为印度文学的一部分来讲授着梵语文学史。

而且,老先生上课,极具个性,也不需要用教程,拎着一支粉笔在黑板板书之后,口若悬河,然后开始讲故事。

相比较世界通史的周怡天讲授,老先生的课堂可好玩多了。

他也没有像朱龙华先生那样手舞足蹈,分分钟就要上战场的架势,他是整个教室的转悠,然后边走边讲。

讲述一段文学史,就分享着他的故事。

老先生学习梵语的故事,其实还挺传奇的。

金先生与梵学结缘于其40年代的印度之行。1941年,金先生经朋友周达夫介绍,到印度一家中文报社当编辑。他在加尔各答与周达夫同住一室。周达夫当时在加尔各答大学研究院协助印度教授校刊瑜伽师地论梵本,沉浸在梵学研究中,故而为他俩的居室取名“梵竺庐”。

金先生起初对这室名不以为然,因为他并无钻研梵典的意向。

最后,还是逃不过真香定理。

金克木先拜师学习印度现代北方通行语印地语,而后不由自主地开始自学梵语。

不久,金先生前往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一面阅读汉译佛藏,一面跟随印度著名学赏弥dharmanandkosambi学习梵文和巴利文。此后,他曾跟随迦叶波法师学习奥义书,又曾协助戈克雷教授校刊集论梵本。

从此,金先生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如果对金克木先生的梵学研究好奇的话,购买他的著作梵竺庐集就可以了。

这本书,就是用他跟老友周达夫的居室“梵竺庐”来命名的,这书可以说是金先生梵学成果结集,分三卷:甲卷梵语文学史、乙卷天竺诗文、丙卷梵佛探。

不过这书这行不算便宜,不过相比较某些天价的考古报告,价格也算良心了。

前世,苏亦购买的时候,也只是买二手书。

最后也只是粗略的翻看,主要是里面的写的东西,没点印度文学基础,看着玩意太吃力了。

历数老先生的梵语学习经历,似乎一切都显得自然。相比较,就比苏亦此刻突兀的跑过来学梵语循时渐进多。

起码,在学习梵语之前,金克木先生已经掌握德语,还可以去学习了印度语。

就苏亦这样没头没脑扎进来强。

当然,把前世学习梵语的经历算上去的话,苏亦也不算数啥都不懂的愣头青。

起码,有过前世阅读梵竺庐集的经历,在重新听着老先生讲述梵语文学史的时候,甚至有一种恍然开朗的感觉。

梵竺庐集是后编的,而,梵语文学史却很早在60年写出来了。

不过这本书一开始就是金克木给北大梵语巴利语班的学生能作的讲义用。

所以,后来一九六三年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曾于一九六四年印出,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后来出版的时候,也都是在旧有的框架之下修改的,修改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而,现在北大东语系的学生拿的教材,就是六四年的版本。苏亦不是东语系的学生,所以他并没有这本书,来之前,他特意去了图书馆借了一些这本书,他倒是想买,不过没有。改天想着什么时候去旧书摊看能不能淘到。

老爷子讲课虽然很意识流,讲着讲着就变成讲故事了。

但,他也不是没有全部都跑题。

他虽然没有拿着教材,但,大家手中所拿的教材就是他编写的。

所以那一部分有那些内容,他都一清二楚。

作为一名教员,他也并非不讲述教材的内容。

“书中所说的印度是古代印度,大体上就是玄类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开头所说的,“天竺之称……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定下来的占称天竺或身毒的区域。这里面有现在属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地方。书中提到的许多古代作家很难确定其籍贯,但都属于古代印度的地域。”

这段话说出来,对于苏亦来说,兼职熟悉的不能够再熟悉了。

因为他这段时间都是在啃大唐西域记,所以就是这么巧。

但这的那么巧吗?

刚好他看大唐西域记,金克木讲述梵语文学史也涉及到大唐西域记,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

并非没有。

非要感谢的话,也不是感谢老天而是感谢周一良先生。

因为他之所以过来东语系蹭课,而且专门蹭金克木先生的课,就是周一良先生提议的。

显然,周先生知道他在看大唐西域记,知道他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基础。同样,周先生也知道金克木先生在讲授着梵语文学史的时候会涉及到大唐西域记,这一切的这一切,都不是什么巧合。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你以为的命中注定,只不过是别人的蓄谋已久。

像极了爱情,也让人感动不已。

因为在自己的学术路上,有这么一个师长在在默默地给自己操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苏亦感触良多。

当然,金先生的梵语文学史,重点肯定是大唐西域记,这本书顶多是一个背景。

重点还是梵语以及文学。

“然而,梵语指的是古代印度通行的文言,包括了比古典梵语更古的吠陀语。书中涉及的语言有和梵语关系密切的佛教南传经典所用的巴利语,还有佛教北传经典的一部分所用的雅俗合参的语言,但未能包括着耆那教的一些经典和其他一些文献所用的俗语,只是提到几部俗语文学作品和耆那教经典概略。”

“书中论述的时代是从古代印度有文学作品留下来的上古时期起,到大约十二世纪。这以后用梵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日益腐朽和僵化,同时各种地方语言的文学先后蓬勃兴起,所以书中对后来的梵语作品就不再论述。不过有的重要的书还是提到的,如十四世纪的文艺理论著作文镜和十七世纪的文法著作月光疏,但宗教、哲学和逻辑的著作就不提了。”

实际上,老先生除了介绍相关的文献著作之外,也谈论到了自己梵语文学史的翻译问题。

“专名的译法:地名采用古代已有的或现代流行的译名。书名除了已有的译本和较通行的译名外,大都是我试译的。人名和神名也是这样的,但有译者和译意两种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翻译佛经的习惯,如阿弥陀佛又译无量寿佛,文殊是译音而普贤是译意。本书所用的神和人的译名中,除了沿用旧有的喝现较通行的以外,译音也用了些旧译常用的汉字,以免和传统相去太远。”

“译意则照旧译的习惯,不过为了短些好记。有的专用名词采用了许地山印度文学中的翻译。有的名称如吠陀恐怕佛教椒图译此时有轻蔑的含义,但习用已久,也就不改用别的旧译如图陀了。翻译术语也是按照同样的体列,如仙人一词仍用旧译,虽则和我国道教的仙人不一样。不过书后附有梵汉专名对照表,书中不注原文。为了简明易读,许多专名都略去,没有异议说出原名。”

这通话下来,就隐含着极大的信息量了。

这里面涉及到不少梵语的翻译问题,老先生要不说,谁知道文殊跟普贤是怎么来的啊?

这个时候,苏亦才想起来,老先生不仅是梵语教授,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了不少各种语言的专业著作。

实际上,这位老爷子就是有名的杂家,兴趣爱好极为广泛。

文学与诗歌就不说了。

他还喜欢天文学以及数学。

不仅翻译过天文学著作流转的星辰和通俗天文学,还发表过天文学的学术文章。数学也一直是金克木关注的内容,他曾饶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华罗庚与金克木是老朋友,两个人都是兼通文理,聊起天来都是不亦乐乎。

金克木是真正的通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其间文学、历史、哲学,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他不涉猎的,没有他不懂的。

甚至,牛到啥程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收获杂志准备集中刊发一批金克木的文章,需要大约万字的评述。

于是,北大陈平原就接下这个任务,然后开始拜读了金克木二十余种著作后。最后读不下去了。跑去告诉金克木,他不干了。

原来像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梵佛探这类书,陈平原“只能焚香拜读,根本无力评判”,想要给老先生的作品做评述,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活。

而陈平原是谁啊?

北大中文系的前任主任。

王瑶先生的弟子。温汝敏钱立群他们师弟。

九十年代的时候,这家伙都博士毕业,留在北大当副教授了。

结果,这样一个人,连金克木先生的作品都啃不下起来。

可想而知,老爷子的牛叉程度。

其实,相比较之下,苏亦觉得自己前世看不懂老爷子的梵竺庐集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毕竟,堂堂的北大陈平原都看不懂。

他凭啥就能看懂啊。

但听老先生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当然,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一开始学习,肯定听得云里雾里,云雾缭绕,宛如天书,然后整节课下来,一脸懵逼。

实际上,老爷子讲述的东西的也并不是很难。

他都有做解释。

甚至为了让学生认识相应的文献,他还从图书馆借过来不少文献著作当教具。

所以,老先生上课没有带教材,但却带了教具了。

从这点来说,老先生是非常有教学经验的。

就跟裴文中先生一样,知道古人类学抽象枯燥,所以,经常会拿着各种头盖骨以及古化石作为教具在台上讲课。

老先生也是如此。

他的教具就是各种文献。

除此之外,跟大家分享着人物轶事。

比如他之前提到的周达夫先生。

老爷子甚至还跟大家分享这位先生的爱情故事。

周达夫那时也在印度,先是在泰戈尔的国际大学读书,后来得了孟买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当过记者、编辑,后来教书。

他为了追求妻子,几次大发神经,还闹了一两回自杀。嗯,也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

最终也抱得美人归了。

最后老爷子还劝说台下的男生,“你们不要学周先生,他夫人之所以嫁给他,那是因为当时年轻英俊,前程无量,你们距离这个境界还是很远的。”

人家好歹也是一名孟买大学的博士啊。

不过他的话却让台下的学生哄然大笑。

这种挥洒自如的风度,就算在北大也是少有的存在。

最新小说: 修真聊天群 时代之王 我的身体变异了 我家系统与众不同 重启飞扬年代 炮灰拐反派 和大叔奔现后 贪恋我 四爷又被福晋套路了 我家农场有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