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李云飞风.尘仆仆的抵达太原的时候,阎锡山的副官,亲自将李云飞接入了城防司令部。
也正值中午,阎锡山在城防司令部给,还给了李云飞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庆功宴,卫立煌和彭副总和阎锡山,都在这里等待他到来。
阎锡山会做人,李云飞的到来有庆功宴,晋绥军也给虎贲师送了不少酒肉。
李云飞的脚步刚刚踏进来,阎锡山便一连热切了迎了上来,说道:“李老弟,果然是非同凡响,此战巨大壮我太原抗战士气,全歼第五师团的功绩,也堪称全国均的楷模,也洗刷了国军又一耻辱。”
“阎长官客气了。”伸手不打笑脸人,李云飞也笑着说道:“此战,也全赖将士用命,才能够换来如此巨大的胜利。何况我们是坐拥地利优势,敌人又是劳师已远,属于疲惫状态,加之我军占据了人数的优势,才能够完成全歼,因此算不得什么楷模。”
“李老弟实在是谦虚了,第五师团之战,全军振奋,也是举国振奋,您现在已经是成为全国抗战的英雄,无数人以你为榜样,你当得起。”阎锡山恭喜道。
李云飞闻言,脸色则是沉了下来,说道:“此战虽然是胜利了,但是太原之战才刚刚开始,我一来就听说,阳泉和娘子关相继失守,日军先锋即将抵达太原外围。”
室内的气氛骤然沉闷了下来,阎锡山则是自信的说道:“此次太原之战,我们也将拿出全力,必将与太原共存亡。”
“有阎长官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此战之后,我部队需要休整,恐怕也将难以支援太原,只能是看你们的了。”李云飞拱手,带着歉意说道。
“李老弟你这就太客气了,此战虎贲师居功甚伟,彻底解决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极大支援了太原之战,因此您不比挂怀。”阎锡山也没有指望虎贲师能够来帮忙,毕竟他也知道,虎贲师歼灭第五师团和第一战车师团的战斗中,也是损失巨大。
这个损失,没有让第二战区补偿,阎锡山就已经很满足了。
对于太原的防务,阎锡山多少还有还是有一点信心,凭借着环环相扣的防御阵地,配合火力堡垒的环形防御阵形,日军想要攻破太原,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不知道,太原城内的百姓转移如何?”李云飞问道。
“已经差不多都转移了出去,有两万的民兵留在城内,帮忙运送武器弹药,加固阵地之用。”卫立煌回答道。
因此南京大屠杀的关系,所以国军在与日军进行城市防御战的时候,一个是尽量避免在城市之中和日军交战,一个就是尽可能转移城市战场内的百姓。
武汉会战,之所以国军会弃守武汉,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太原之战,晋绥军依托太原外围制高点,也依托太原城垣进行防守,也在太原城内构筑了大量的街道防御点,因此太原内的百姓必须转移。
否则战争之下,太原城内的百姓,必然遭殃。
“李老弟,此战之后,您是打算直接前往中条山休整,还是留在安化县休整?”阎锡山问道。
“部队正准备打扫战场,也安置一下之前转移的百姓,所以还无法离开忻口,休整的话,直接在原地进行。”李云飞回答道。
阎锡山也担心,李云飞直接拍拍屁.股走人,要是日军继续从大同下来,那北面就没有主力部队可以抵挡。
(bb)
这也是目前阎锡山比较在意的一点,有虎贲师在北面,至少不担心北面的安全。
同时也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有虎贲师在身边,一旦太原之战事不可为,也能够及时撤离太原。
此战阎锡山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他虽然舍不得太原,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阎锡山也明白一个道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莽夫行为,只要手中握有军队,将来就有机会,死守太原,将自己的老底子都打光了,那是愚蠢的行为。
所以别看阎锡山太原防守计划,是搞得轰轰烈烈,但从一开始,便已经想好了退路。
只是不打一下就离开太原,山西的百姓又不会答应,更何况阎锡山觉得或许可以努力一下,君不见李云飞手中才多少人,就能够打得小鬼子哇哇叫。
而事实上,卫立煌以及彭副总也都是一样的想法,抵抗是必须的,不可能将好不容易光复的山西拱手让出。
但是也要看怎么抵挡,如果在太原将部队都打光了,那也是划不来的事情。
更何况,整个山西也不是只有一个太原城,还有其他大量的地区和百姓需要保护。
“太原之战的重要程度,你们清楚,我也清楚,我的想法依然是坚持,太原之战必须守下来。”李云飞明白在场几个人的想法,有真心抗日的,也有想要保存实力的,还有是考虑合理战术已经国情需要的。
但是这些都和李云飞没有关系,无论这些人是什么想法,他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守住太原,粉碎日军后续的各种作战计划。
“李老弟,这件事情先不说,太原之事,晋绥军每一个人都不会放弃的。”阎锡山大义凛然的说道。
“好,我今天记住了阎长官的这句话,我期待晋绥男儿保家卫国。”李云飞抓起庆功宴上的酒杯,对阎锡山敬酒道。
卫立煌和彭副总也全都举起了杯子,向阎锡山敬酒,爬上了李云飞架设好的梯子,阎锡山现在也下不来,只有哈哈一笑,举起酒杯。
众人饮尽杯中酒,只听李云飞继续说道:“太原之战,虽然我虎贲师无法短时间内提供我们有效的帮助,但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决定,以个人名义,向太原守军,提供一百挺重机枪,两百挺轻机枪,一百门迫击炮,以及十个基数的弹药。”
阎锡山一听,受用不少,急忙感谢道:“李将军大义,我铭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