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五颗较粗的树,陈宣分别为他们做好标记,生怕等会儿就找不着了。
接下来,就是一阵乏味且无聊的砍树时间。
用了一个多小时,陈宣才勉强的砍完了这五棵树。
“呼哧”放下了沉重的两颗树,他皱了皱眉头,这树出乎他意料的沉,如果要全部搬回屋子里的话,至少要半个多小时。
与其这样的话,那还不如直接把工具拿过来,在这里制作。只要他赶在天黑之前做完,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兴许是觉得自己这番砍树比较无聊,有些对不住王导给自己的片酬,他对着镜头说道:“我本来还以为自己可以砍完树后把他们搬回去。但是现在树木的重量超出了我的想象,为了不浪费时间,我还是打算把工具从屋里拿过来,在这儿制作。也真是辛苦我们的摄像大哥了,要在这么炎热的天气跟着我在这户外受苦。”
听到陈宣的感谢,两名摄像小哥连忙摆手说没事。他们作为专业的摄影人,虽然现在确实很苦很热,可是他们曾经经历过比这哭得多的拍摄,相比之下,大男人多晒晒太阳也没啥。
而且陈宣几乎也都待在一个地方不动,他们靠着支架基本上就能完成任务,也就需要时不时的检查一下画面罢了。
“那这样吧。你们一位大哥跟着我回去拿东西,还剩下来的就在这儿休息会儿吧,不用再扛着摄像机跑一趟了,太麻烦。”看着辛苦的摄像大哥们,陈轩建议的。
原本想答应的两人看了眼这荒芜的深山野岭见了口吐沫最终琪琪白首:“没关系,这一趟也不远,我们两个人跟着你也好,抓拍些镜头。”
“行。”陈宣也没有在执意坚持就带着这两个司机大哥匆忙地回到屋子里取了工具,就回到了山上。
见自己砍下来,摆放整齐的五颗树木没有被人动过的样子,陈轩满意的点了点头。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制作当中。
他先是拿出尺子和笔,测量着树木的半径和长度。
量了半天,每树木的尺寸都被他记录下来。之后,他又在纸上空余的地方写写画画,计算着自己需要材料的数量。
算出来这些数字之后,他这才花了几十分钟把树皮全部砍掉,接着用铅笔在上面精确地画着一根根线条,为等会儿自己的切割做准备。
这次写写画画了又有几十分钟,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拿起锯子锯了起来。
在陈宣的辛勤劳动下,他以令人震惊的半个小时就切完了三棵半树。
剩下的一颗半已经不需要他动手切割,因为材料已经够了,这剩下的一颗半就可以当做备用树木,以防他哪个步骤失误后,可以再重新制作一份替补的零件。
对于这张床,他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先要做根两长两短的大木板,长的长两米,短的长一米八,用来做床的主体框架,使得他们最后能围成一个长方形。
而一般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工厂都会用铁钉和一些其他的零件亦或只是胶水来固定床板,以达到使他们连接的程度。
而这些材料不说耗费“”玉米”,就连耐久度也不高,很容易就再次发生床散架的这种情况。
既然有了木工手艺的陈宣当然不可能选择这种的拼接方法。他要用的,则是华夏古代几乎所有建筑都会用到的榫卯技术。
榫卯技术涵盖了很多分支,但总的来说就是不用一颗钉子一毫升胶水,而是用特殊的结构和力学手段让两块木头无缝拼接在一起,从而达到连接和牢固的手段。
这种工艺的优点很多,首先用榫卯做出来的家具房子至少可以使用百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比现代这些以十年为单位寿命的家具要强了不知多少倍。
当然,榫卯技术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他的缺点之一就是制作门槛比较高,需要手艺人有很强的技术条件和时间去制作榫卯的各种形状。
而今天对于床的框架,他则是要用到一种称为燕尾榫的技术。
对了,他最好还是冲着镜头讲解一下,否则按照这个世界的历史轨迹,大多数人都不懂得这是什么。
咳嗽了两声,他悠悠说道:“燕尾榫是让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梯台形的榫可以使工件的角部高强度接合,避免在受力时脱开。”
“燕尾榫根部窄,端部宽,呈大头状,这种做法在古建筑中称为乍。”
“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称为溜。”
“放乍,是为了使榫卯有拉结力;”
“收溜,是为了在下落式安装时,愈落愈紧,以增加节点的稳定性。”
而燕尾榫的制作对于手工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